随着公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提高,中国各地区都在较短时间内开展了城市雕塑的建设工作。但有准确眼光的决策者、有相关知识和管理经验的执行者、有良好设计技能的雕塑家、高水平的加工厂家,这些构成完整城市雕塑建设链条的优质生产资源却相对匮乏。信息平台建设滞后造成的信息不透明加剧了这一矛盾。
通过分析近年来一系列违背社会秩序和艺术规律,引起人们关注、质疑甚至反感的城市雕塑案例,可以窥见我国城市雕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部分城市雕塑形式雷同,制作粗糙
城市雕塑建设活动大众化与城市雕塑知识普及滞后的矛盾
原标题:城市雕塑如何塑造城市灵魂
部分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格格不入
日本:就地取材,注重普及
调查人:王 鹤(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国内城市雕塑领域存在严重的剽窃甚至山寨现象。欧美相当一部分知名城市雕塑几乎都能在国内找到翻版。2014年沸沸扬扬的广西贵港雕塑《梦露像》是某房地产公司出于宣传目的制作的,这座雕塑完全是模仿美国艺术家Sward Joan(小强生)的作品。许多位于主干道的公司门前设置大型仿欧墓碑的人物像,也令人匪夷所思。对国内城市雕塑精品的剽窃和仿冒,极大地打击了雕塑家的原创热情,令不负责任的风气进一步蔓延,破坏了培育城市雕塑精品的环境和土壤。
中国缺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设置雕塑的传统,除20世纪20、30年代由留学人员进行过有限尝试外,新中国城市雕塑事业基本从空白起步。1959年北京落成了十大建筑,并涌现出第一批有代表性的大型雕塑精品,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农展馆雕塑等,但全国范围城市雕塑发展仍十分缓慢。改革开放后,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产生了对城市艺术的强烈需求,城市雕塑也开始得到各级政府和有识之士的重视。1982年,北京和上海被中央批准为两个最早开展城市雕塑建设试点的城市。公众对城市雕塑的鉴赏能力在不断提高,他们对城市文化形象塑造也拥有了更大发言权。这种上下一心的氛围,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城市雕塑快速发展。
懂得欣赏艺术作品的观众群体会促进艺术创作水平的提升。建议相关部门利用各种渠道深化社会艺术教育。具体方法上,可以考虑组织城市雕塑建设、管理部门进行集体学习,邀请雕塑家或艺术评论家进行讲座。天津市河西区建委2006年邀请雕塑家举办《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主题讲座,取得了良好效果;从大学入手,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与城市、科技发展紧密相关的新型校际艺术教育课程,如城市雕塑、公共艺术、环境设计等;加大对海内外优秀城市雕塑案例的介绍以及对成功建设经验的分析;借鉴日本经验,邀请公众代表参观雕塑家工作,实地了解一件城市雕塑是如何构思、设计并制作出来的,从而树立公众对城市雕塑客观、全面的认识。
公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城市雕塑优质生产资源相对稀缺的矛盾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