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科学合理高效机制,规范城市雕塑建设
20世纪70年代,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与负责掌管联邦实物财产的美国联邦总务管理局联手推出了“建筑艺术计划”,在所有联邦建筑项目中提取1%的资金进行雕塑等艺术建设,增强联邦建筑的公民意义,并为美国创造持久的文化遗产。这一运作机制后被各州采纳,并简称为“百分比艺术”。该计划资助完成的底特律《水火环》、芝加哥《云门》等作品,都成为所在城市的文化象征。
美国:大力投入,制度优先
没有科学的机制,城市雕塑精品的出现只能是优质生产资源偶然集中的产物。建议进一步借鉴城市雕塑高水平国家的先进经验,比如美国“百分比艺术”为建设资金提供机制化保障,成立包括政府官员、艺术家、建筑师、评论家和社区代表在内的多元化评审委员会,保证评审意见的公正和全面。目前,国内在这方面已有一些好的探索,如上海市建立的城市雕塑的“三层两级”管理体制和“四位一体”运作机制。中国国家艺术基金已经成立,预计今后资助范围也将扩大到城市雕塑艺术。
4.他山之石:城市雕塑建设的海外经验
实施严格城雕甄别程序,压缩存量控制增量
城市雕塑应当忠实反映所在城市的文化,并加以凝练和升华。丹麦《海的女儿》具有感动人心的力量,与它位于哥本哈根的海滩——安徒生笔下童话般的环境分不开。中国部分城市热衷于布置西欧巴洛克风格的人像、马车,与所在城市的文化丝毫没有联系,甚至破坏了城市原本的文化形象。
济南城市雕塑《泉》。资料图片
5.让城市雕塑更好地提升文化软实力
2.与城市文化冲突、形式雷同成突出问题
城市雕塑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自身形象产生社会价值,因此除少数得到全体公众认可的重大题材外,盲目追求大尺度的城市雕塑,不但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反而会让公众产生反感。在资金来源和资金使用过程不透明的情况下,公众的质疑会更加强烈。2011年,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斥资1.2亿元人民币建设了一座带有部分建筑功能、全高27米的宋庆龄像,引发公众强烈质疑。该雕塑严重侵犯著作权,后匆匆拆除,造成巨额资金浪费。
法国能够几个世纪占据世界雕塑领先地位,与政府对艺术家一以贯之的支持保护,以及全社会对雕塑家的尊重风气分不开。充足的政府订件使雕塑家能够不受经济困扰,全力投入创作,方才成就了凯旋门浮雕《马赛曲》这样永久激荡观众灵魂的不朽杰作。罗丹从四十岁为法国工艺美术博物馆设计《地狱之门》,直到逝世也未完成,换任何一个国家可能早就解除合同了,正因为决策者深刻洞悉城市雕塑艺术的客观规律,采取了宽容态度,从而使《地狱之门》的几个局部——《思想者》《吻》获得巨大成功。法国的经验证明,雕塑家只有话语权受到尊重并保持经济独立,才能在压力下坚守自己的艺术担当,潜心钻研,从而成就永恒作品。
近年来,由不锈钢球、飘带状构成的简单抽象雕塑在各地大量出现,雷同、缺乏设计且制作粗糙。这些雕塑或由公司制作,并在相关刊物上明码标价推销,或由没有雕塑素养的设计者甚至非艺术家完成,缺乏基本的形式美感。
部分城市雕塑剽窃、仿冒现象严重
城市雕塑建设更多征询公众意见是大势所趋。但中国社会艺术教育长期不受重视,导致公众艺术素养良莠不齐。城市雕塑相关知识的科学普及工作更是远远滞后,使得对城市雕塑选题、评论热情很高的公众难以客观、准确地触及真正的问题。这一矛盾直接导致雕塑家与公众在某些场合的观点对立,很不利于城市雕塑建设水平的提高。
提升社会艺术教育水平,促进雕塑知识普及
打造城市雕塑精品,需要城市管理者放弃短期行为,尊重城市雕塑客观规律,以更长远的视角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详尽论证并安排充足的设计和施工周期,遇到争议避免过快下结论,让艺术客观规律发挥优胜劣汰的作用,这样更有助于产生知名度高并富于感染力的雕塑经典。同时,应该更加重视雕塑家的作用,这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建立具有城市雕塑设计意愿和相应资格的艺术家资料库。只有政府部门认识到城市雕塑不同于建筑的人文属性,才能充分发挥雕塑家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让优秀城市雕塑不断涌现。
中国城市雕塑能够快速发展并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与权力放开并引入市场化建设机制分不开。与此同时,相关监管措施却未跟上,缺乏对多元化建设行为主体,如企事业单位、市以下的区、县、乡镇各级政府建设行为的有效监管,目前城市雕塑领域引起非议的大多数案例,特别是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冲突,城市雕塑雷同缺乏形式美感的问题都与此有关。
美国非常重视利用城市雕塑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叶,美国以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完成了《自由女神像》《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林肯像》等大型城市雕塑,在提升国家凝聚力、号召力和文化软实力方面,它们发挥了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3.城市雕塑面临四大矛盾制约
尊重雕塑艺术客观规律,以人为本从长计议
中国城市雕塑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其本质可归结为四对主要矛盾。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由追求量的增长转向追求质的提高,人们对城市雕塑寄予了更高的期待。怎样改变“千城一面”?如何培养公众对城市的认同感?如何使城市外表鲜亮,同时又拥有独一无二的灵魂?今年7月-8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课题组对国内10多个不同规模城市的城市雕塑做了实地调研,并有针对性地对城市雕塑建设中的立项者、创作者、施工者,以及曲阳等雕塑加工地区的相关企业负责人进行了访谈。调研表明,解决上述这些问题,城市雕塑可以发挥独特作用。
急于求成心理与城市雕塑自身创作规律的矛盾
涌现出一批深具时代性、地域性的城市雕塑精品
在世界范围内,城市雕塑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一般都将城市雕塑建设植根于本民族文化沃土之中,并在机制上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兰州城市雕塑《黄河母亲》。王鹤摄
总量增长较快,门类相应齐全,形式渐趋多样
改革开放以来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在日本,各县、市、町自治团体组织雕塑竞赛或展览,然后收购参赛作品并协调安排设置场所,以此作为城市雕塑,尤以“宇部模式”为代表。日本经验中有三点值得借鉴:一是在竞赛中限定使用石材、钢铁、陶瓷等当地材料,从而彰显地方文化特色;二是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将资助和扶持落实到雕塑家本人,青年雕塑家更是受益良多;三是这种方式过程相对开放透明,可以更好地与雕塑知识普及结合起来。比如八王子市在艺术家参赛创作过程中,组织市民集体现场参观,增进了公众对雕塑创作的直观体验,有效提升了公众参与雕塑评选所必需的审美修养。
法国:风气浓郁,尊重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雕塑规模快速扩大,门类逐渐齐全,初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城市文化艺术日益增长的需求。
长沙城市雕塑《青年毛泽东像》。华梅摄
解决城市雕塑建设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必须标本兼治,让城市雕塑成为传播正能量,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1.群众对城市雕塑艺术需求得到初步满足
建设行为主体身份多元化与监管机制建设滞后的矛盾
在1949年至1979年的三十年中,上海只建造了40余座室外雕塑,但到了2003年上海室外雕塑总量已达1037座。据统计,北京市室外雕塑2012年为2512座,天津市2009年主城区雕塑为400余座,重庆市2010年主城区城市雕塑为300余座,均比改革开放前有较大增长,而且包括了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等不同类型,涵盖了传统、现代等各种风格以及具象、抽象等多种形式。
1983年落成于深圳市政府广场的《开荒牛》,表现了健壮的牛牯奋力拉起盘根错节的树根,寓意特区人与各种阻碍发展因素进行的不懈斗争,该雕塑不仅成为深圳特区的象征,也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了整个中国经济腾飞的精神图腾,至今依然焕发出巨大的艺术张力。青岛《五月的风》雕塑,取材于1919年最初爆发于这座城市的“五四运动”,螺旋向上并向周边发散扩展的雕塑形体具有强烈的动感,火红的喷漆进一步凸显了五四精神朝气蓬勃的主题,集中表现出青岛的进步传统与现代化风貌。唐山大钊公园中威严不屈的《李大钊》、济南市表现趵突泉魅力的《泉》、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寓意四海宾朋汇聚的《五洲擎天》、长沙橘子洲头意气风发的《青年毛泽东像》等,都是这样深刻表现所在城市文化精髓的城市雕塑,它们在提升城市知名度,拓展城市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雕塑在反映时代主题、接轨世界潮流、传承传统文化等方面成就的集中体现。
部分城市雕塑盲目求大,建造过程不透明
青岛城市雕塑《五月的风》。王鹤摄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