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刚才也谈到创作和工作协调的问题。您从事美术组织工作,确实非常繁忙。我看到您的办公桌上10多个近期工作分类的夹子,您作为“十艺节”美术部副部长,参与“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的承办工作及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组织工作,另外山东画院还承办了3个“十艺节”的外围美术作品展览。您做美术组织工作事务非常繁忙,是如何处理好创作和行政工作关系的?
《孙中山先生在青岛》要比《公车上书》难度更大些:一是人物更多了,而且都是近景人物,要求形象更具体、生动,需要个性化刻画,这就要求笔墨与形象契合得更加紧密。二是人物服装变化也多,尤其是大量的黑衣服——中国画表现黑衣服一直是个难题,我用大量的没骨画法画黑衣服,尤其是前景的3位警察的背影,难度很大。再则画面中有一些古人没画过的道具——包括汽车和洋车,在表现技法上都有所突破。三是在细节塑造上注重用笔的组合、行笔的快慢所带来的质感变化,如大量的礼帽、毡帽等各种各样的帽子,这些帽子每一个都有各自的特点。人物的塑造也是如此,包括人物的头发,这里面比较多的就是民国时期女孩子的发型。还有布料的变化,如讲台上那些人物的丝绸、亚麻布、棉袄等质感的表现都很强。上面提到的这些,以前在中国画上很少有人表现,我自己也没画过。四是在一些细节的塑造比较讲究,如糖葫芦的质感,及麦草、横幅、布帘、纸标等。尤其是画面里的菊花和杂树都要符合整个画面的要求,这样都是又见笔又见墨,和古人画的花鸟不一样,要有技法语言的协调性、统一性。以前人物创作中出现的花鸟,一般都是把花鸟画的技法直接搬过来,如那样就会显得很生硬了。同时这些表现又要不同于西方绘画,不能用素描来表现,要用笔墨来融合光影、结构等因素。这就是中国式的表现,同样也能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质感来,这些都是有所突破的。五是在构图上力求饱满热烈,在用墨上注重凝重厚实,在造型上追求真实拙朴,总体的气氛力图营造出一种凝重大气的感觉。
孔维克:我从画《公车上书》时候对这个问题就有一定的思考。我认为艺术品的功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愉悦感官给人以美好希冀、健康向上的力量,或者是调节心情、心境的,这类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是小品式的、轻松的,它悬挂的地方有可能就是茶室、会客厅甚至卧室;而有的作品却是承载历史重任的,是流传后世的,这些作品的幅面是很大的,可能家里没法挂也不能挂,它应该放在艺术殿堂里,包括美术馆和博物馆。你走进殿堂以后能从作品中感觉到心灵的震撼,给你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灵的净化。这类作品应该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在西方一些博物馆比如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奥塞美术馆、俄国的冬宫、夏宫等,我们都能看到一些幅面很大的历史题材或宗教题材作品,非常震撼人心。而中国的一些传世作品,往往都是虾、鱼、螃蟹、老鹰之类,幅面很小,当然艺术性也很强。但在表现我们这个丰富的社会和伟大的时代方面呢?作品却很小很少。所以作为国家行为,一定要在这个领域里有所加强。在上世纪60年代,国家曾经出资让画家画过博物馆作品,当时产生了像《决战前夕》、《狼牙山五壮士》、《地雷战》等脍炙人口的优秀美术作品。但大部分是油画作品,国画很少,因为那时的中国画表现力度远远达不到这个高度,画面大了以后容易显得空,没有震撼力。但艺术走到今天,我想应该有一批人在这方面作出探索,看看中国画究竟能不能有承载重大历史题材的分量,能不能有世界级震撼力的突破。画《公车上书》和《孙中山先生在青岛》,我就是抱着这样一种目的去尝试的。当下,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艺术观念百花齐放,没有了禁锢和禁忌,对艺术的发展来说不啻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但是作为写实主义的水墨人物画,目前已有了下滑和衰退的趋势,各大美院也不太重视这方面的教学。这种艺术形式最见功力,也最费力不讨好,年轻人往往不想下此苦功了。现代水墨人物画几代人的努力、几代人的智慧、几代人的积累,如失去了传薪之火,将会非常可惜。所以,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现实主义应该成为中国人物画的主流》,来呼吁年轻的画家们要在这方面多做探索。当然我自己更是在身体力行,以后还要在这条路上继续往前开掘。自己对此也很有信心,因为除了平时进行的一大批写实主义创作探索外,这种重大工程式的中国人物的巨幅作品已经有过两张的创作经历,感觉一张比一张更成熟。我还有很多想法没有实现,也绝不会重复自己走过的路,将要竭力使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薪火相传,一步步推向新的境界。
应该让大家多了解孙中山。因为我想画这个题材,所以之前询问过很多人——辛亥革命与山东、孙中山与山东有没有什么关系?不少人都说没什么关系,好像孙中山没来过山东。后来经过资料论证、召开座谈会,才了解到孙中山曾两次来过山东,这中间间隔十几天,一来一去,给山东留下了很多佳话。通过美术作品来表现孙中山先生在山东的历史瞬间,让大家都知道这段历史,应该是很有意义的。所以,确定了“孙中山在山东”这样一个大的选题。油画家杨松林先生这次还是画孙中山,我们俩很有共同语言,一些素材、一些相关的话题我也向他请教过,共同探讨过。他画的是孙中山在济南视察黄河大桥,我画的是孙中山在青岛进行演讲,并且他在青岛视察了市政建设、城市绿化及港口管理等。这样方能完整地表现孙中山在下野后,呼吁并身体力行进行实业救国的一代伟人形象。
另外,我还到省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这方面的文献资料、老照片、明信片,到青岛三江会馆、德华中学遗址作过实地考察,还访问了一些了解这段历史的专家学者,比如横幅上的“热烈欢迎孙逸仙博士”字样,就是一位专家特别提出来的。
近日,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在山东省美术馆举行了预展,一批优秀的作品引发了美术界及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其中,孔维克先生创作的《孙中山先生在青岛》以其高超的立意、恢宏的构图、精彩的人物刻画、中西融合的绘画技法,博得广泛好评。日前,济南时报记者就此作品的创作情况专访了孔维克先生。他对记者阐述了《孙中山先生在青岛》的创作缘起,透露了这幅作品的创作历程。他在繁忙的美术组织工作之余能创作出这么重要的作品,真是付出了超人的努力和过人的才华。他对记者表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定要有社会担当,要给后人留下一些承载历史使命和责任、有着强烈艺术震撼力的作品。
(济南时报记者 臧文涛)
记者:最后还是再回到作品上来,从您创作的这几幅作品来看,我们发现不仅仅是传统笔墨的锤炼和心境的抒发,还有一种社会担当在里面。在您看来,艺术家应该有哪些社会责任?
这张画筹备了近3年,但画正稿仅两个月,那真是个煎熬。因为到了“实战”的时候,不可能完全按原来的设计那么理性地来画画,要笔笔生发,多数的形象可能还需要改动。要抛掉一切假设,调动一切手段和情绪为画面服务。要让画面自身是协调的,笔墨是鲜活的,气氛是生动的。
我的这两张画有一个共同的方向——即都是对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和笔墨塑造上有所推进。首先,在传统笔墨和现代造型的结合上,与一些画家用毛笔画素描不一样,比较注意用笔着墨的传统意趣,与西画的明暗处理结合得比较巧妙,使水墨的表现力大大增强。比如说画《公车上书》,对辫子、树和石狮子的表现,都是有所突破的,还有闪烁的光影效果,把光画出一种雾霾的感觉。其次,在人物的塑造方面虽有难度,如有大量的清代服装,而清代服装很单调,不好表现,在墨块与线条的转换上我做了大量探索,取得了一定突破。
孔维克:我在美协工作了20多年了,从美协到山东画院也有3年了。在这二三十年当中,我基本都是业余时间在画画。并且白天有繁忙的工作,只能在晚上画画。我很羡慕那些画院里的专职画家,白天画画就是上班,晚上回家是下班,不画画可以看看电视、休息、看书;另外像学院里的一些教授,集中教完课也比较自由,还有两个假期可以好好画画。做组织工作没办法,必须挤时间画画,每天早晨必须7点半起床正常上班,半夜两三点钟才能睡觉。这样就要比别人付出双倍的努力。我平时都养成习惯了。还要学会抓时间、挤时间,比如我的大量速写都是在出差出访的间隙里抓出来的。再就是还要学会马上进入创作状态,我没条件花很长时间去培养创作情绪。所以养成了一个习惯:一旦拿起画笔,就能马上进入状态。有不少画家朋友戏说我的创作思绪像自来水,随时拧开就能出水。这也是条件所限被逼出来的习惯。
记者:请您谈一谈这次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为什么选择《孙中山先生在青岛》这样一个题材?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