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维克:应该说,这两幅画在我的艺术探索道路上都属于一个艺术方向。我的艺术创作有四五个系列,其中我最看重的就是这个现实主义创作序列。我20多年前的《公车上书》及《孔繁森》、《齐鲁曙光——党的一大山东代表王尽美、邓恩铭肖像》、《为国父孙中山造像》、《国学大师张伯驹》,还有一系列的生活人物的写生创作等,都属于这个系列。这个系列的绘画技巧难度相对比较大,这也是中国当代应该大力提倡的现实主义创作,即运用传统的水墨工具采取创新的手段来表现火热的现实生活。这个路子源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画改良运动,它催生了新中国人物画的崛起。可以说现代水墨人物画是一个全新的艺术品种,在近百年来经过三四代人物画家们的共同努力才走到了今天,取得了巨大成就。无论是在造型特点、艺术观念,还是在表现技法上都与传统的人物画不同,从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系统。每个时代都有一批画家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有所推进,今天现代水墨人物画在形式及艺术语言上已经非常成熟,且也产生了不少传世力作及代表性人物,但在表现手法和绘画语言上仍有很大的开掘空间,这是我们努力探索的一片天地。我的探索也是在为这片沃土的开垦上作出自己积极的努力。
记者:您对这个题材做了很多功课,对于孙中山与山东的关系,您肯定有过比较详细的了解,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
到了具体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还是要借鉴西方绘画的优势,这就是写生。我请来话剧团的演员当模特,穿上那个年代的服装。我跟模特说戏,让他们进入角色,然后再进行现场写生,同时也拍了很多照片,写生与照片二者一结合,画出来就比较生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这次重大历史题材的正稿创作,别人都画了半年多了、眼见不少人都陆续交稿了,我剩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才开始画。因为除画院的工作外,我这次在“十艺节”组委会美术部还负责了一部分“十艺节”创作的督导及组织工作,要把各项工作都做好并安排好下一步工作才能安心画画。
画这种大创作需要经过许多环节和过程。第一步是反复勾画才能确定小草图。第二步是我画了一张四尺整纸大的小墨稿,墨稿看起来也像大画,但是没有细节,主要为了看大效果、大气氛。第三步是在小墨稿后要用木炭条画一个3×6米原大的素描稿、也就是定稿草图。画草图的时候就把所有的人物形象道具和用线笔墨的感觉都抠出来,大家看了这幅草图的幻灯观摹后认为画面的人物形象多、变化大,但都表现得很生动,问我来源在何处?我说是从四个方面产生这些形象的。一是来自老照片,二是来自现场的写生,三是来自为这幅画而拍的照片,四是来自多年来在大脑中的形象积累。有很多人看到草图的幻灯片以后,以为是完成的水墨稿,因为虽然是用木炭条工具作画,但也已经画出水墨稿的感觉了。第四步是最后的关键,即把原大的木炭稿拷贝到正稿大白宣纸上,这样才能正式进行正稿的创作。画正稿的时候还要看那张“正稿原大草稿”。但是没有那么大的场地,怎么办呢?就把原大的草图,通过喷绘的形式缩小到小一些的板子上。这样能看着形象来画水墨正稿。所以这张原大的稿子有两个作用。一个是通过画这一遍来探索形象,为正稿做准备;二是还有个拷贝的作用,比直接在宣纸上起草更有把握。
为什么选择这个瞬间来表现《孙中山先生在青岛》?当时的历史背景是,孙中山先生已经卸任临时大总统职务,他为了保存革命的实力,对袁世凯作了让步。为什么这么高风亮节?因为他想的是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崛起,而不是计较个人的荣誉和官职。当时孙中山就说过,要干实业,实业兴国。他要修20万公里长的铁路,还包括修建三峡大坝蓄水发电的构想,也是他当时提出来的。他之所以赴京与袁世凯会谈往返两次假道山东,也有一段故事。当时刚发生了临城大劫案,从上海坐火车直接去京要路过枣庄滕州一带,路途很不安全,所以采取了坐船水路来山东,再转火车,遂有了两次在山东逗留的佳话。他来的时候是从上海坐轮船到烟台,受到张裕葡萄酒公司张弼士等工商界人士的真诚欢迎和接待。接着就从烟台到济南转车又到了北京。从北京会谈归来,在济南有个逗留,去看了千佛山和黄河大桥。然后又从济南到青岛,从青岛坐轮船回上海。关于这一段历史描述的几个版本也不太一样,有的文章说孙中山去青岛,德国人不让去,孙中山的民族自尊心很强,越反对越要去,去之后演讲的内容也是反帝反封建的。这是一种说法。后来我看了有人查阅德国人留下的档案,就不是这种表述。档案里说,德国人很尊重他,不但没反对,而且还邀请他去青岛。他去之后先是拜访了德国总督,德国总督也回访了他。后参观了德国人治理的港口和城市的绿化并大加赞扬,认为西方先进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多几个像青岛这样的城市,中国就进入现代化行列了。当时他的演讲,应该也有这方面的内容。《申报》也如实报道过这件事情。文章说,在德国占领的土地上大谈反帝不太可能,既没有起码的礼貌,也没有策略。这一点也是较可信的。
画起画来应该是全身心地投入。我把工作安排妥当之后,谢绝一切应酬将自己置于一种半封闭状态。除了出去开会之外,只要进了画室,就完全进入了自我的世界、进入了这张画。画室墙上挂满了老照片、速写,桌子上摆满了老照片、文献资料。画累了就睡、一觉醒来就画。不分昼夜、没有钟点。也不出去吃饭,自己泡个方便面、拌个凉菜,一顿吃不了放进冰箱下次再吃……累了看书也是看民国人物传记和辛亥革命的资料,画起画来我耳朵里也是民国的声音。画室放的电视光碟是从台湾带回的《老兵回忆》、《民国人物访谈》、《宋氏三姐妹》、《孙科传记》、《两蒋传记》等。只有在这么一种气氛里,才能把它画出来,画出民国的味来。
孔维克:2009年完成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是一个集中全国美术力量进行弘扬主旋律创作的学术创举,之后全国不少省份都陆续启动了本省的“美术工程”。2011年山东省启动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以后,我在创作选题上比较慎重,因为我要考虑到诸多因素的关系。全国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山东入围的有杨松林、徐青峰和我3位签约画家,中国画只有我一件,当时画的是《公车上书》。说来也巧,《公车上书》是100多年前中国发生巨变的开始,也是近代史的开端,那是中国第一次面临如何应对西方世界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历史选择了一代伟人孙中山。这次我选择画孙中山,首先是与我之前的创作在内容和延续上有承接性,我比较熟悉这段历史;其次,我作为民革山东省委的负责人之一,对孙中山也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对他非常尊敬。这样,我就很自然地选择了这么一个题材。并且当年在画《公车上书》时,表现群像式的众多人物就是我的一个兴趣点,也有了一定突破,这次选择在广场上大量人群的组合且多为近景人物,难度就更大了,这对自己也是一个艺术的考验和能力的提升。
孔维克:对,这是大型创作与小品画所不同的地方。这种画既要借鉴油画的创作方法,又要学习电影的调度手段。首先是案头工作,即大量史料的搜集阅读,除了文字性的资料,还要有大量历史图片。我在省图书馆看到一批青岛的老明信片,那个年代的市民形象、道具、汽车和警察都是在那里看到的,对我画面的构思也起到了很大的启迪作用。
做好这些工作的同时,个人创作只能挤时间、浓缩时间,“十艺节”的这5个展览我都有创作任务,的确必须要处理好工作和艺术创作的关系、个人创作与大家创作的关系,以及主题性创作和小品画创作的关系,只有兼顾到这些非常重要的因素,才能安心画出自己心中的画来。
孔维克:在2011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时候,我画过一幅《同志仍须努力——为国父孙中山造像》。当时恰逢台湾邀请我赴台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为了画好这张画,我特地去了国父纪念馆拜谒孙先生并藉此汲取艺术灵感。在纪念馆里我看到了一副衣服架子,支撑着孙中山先生生前穿过的上衣和裤子,两边挂着一副孙先生的亲笔对联——“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这件摆设让我非常感动,先生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艰苦卓绝奋斗的一生,他在病魔折磨的临终前还念念不忘激励大家,但他本人已经乘清风而去了。眼前的景象多么像一件“装置艺术品”呀,这让我陷入了沉思,也产生了构思。我就画了一个晚年的孙中山肖像,两边配着这副对联。画上的题跋很多人没注意,其中提到我看了孙中山先生临终之前给友人的一封信,这封信就解释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含义。信上大概意思是说,虽然我们推翻了帝制,但这并不意味着辛亥革命的成功,什么叫成功呢?只有我们中华民族和世界列强站在一起,我们不矮人一头了,那才叫成功了。所以,同志们仍须努力,不要认为推翻帝制了,剪掉了辫子就是成功。我在题跋上加了几句话,孙中山先生想看到的那种现实,今天实现了。这件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时,民革中央副主席齐续春先生注意到了这段话,认为这个观点与他相合,他特别让我打印出来发给他。前年画这幅作品时,我已经在构思山东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去年也做了很多案头的准备,今年完成了草图和墨稿的创作。这幅画与《公车上书》一样大,也是3米宽、6米长,作品的完成前前后后用了3年多的时间。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