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拍摄青岛,迄今三十余年。在我眼中,这座城市,景观建筑譬如骨骼,人物生活譬如血肉,历史传承则如肌理脉络勾连交通……时光雕刻着它的身体,时代则改变着它的身份。这种改变里透露的种种复杂与深刻,不仅仅属于青岛这一座城,也属于整个中国。
2014年,青岛滋阳路、云南路区域,新建起的楼房高达三十多层。 (吴正中/图)
1999年,青岛波螺油子路。该路始建于德国占领青岛时期,路约长三千米,有十处转弯,路面全部用小青石块铺就,其周围建筑多为欧亚等建筑风格,是最具青岛特色的老街。2000年,为建快速路高架桥,拆除了老波螺油子路和周边大量的“老建筑” (吴正中/图)
2012年,青岛儿童公园耸立的模型。 (吴正中/图)
网络编辑: 瓦特 责任编辑: 李楠 冯飞
2014年,青岛波螺油子路高架桥上的来往车辆。 (吴正中/图)
1234
2005年,青岛市场三路南侧。 (吴正中/图)
我试图用图片中同一地不同年代的巨大差异,为我的城市提供一部诚实而有温度的图像文本。城市的身体与身份会不断地变化,城市中的人,对家园的爱,却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然而,大约近10年来,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开发商在利益的驱使下,将大量充满人类智慧且具有珍贵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建筑拆除摧毁。社会在进步,城市要发展,但大一统的管理模式,以及粗鄙浅陋的文化观念,使得一大批大同小异,毫无个性的鸽子楼、假景观蜂拥而起,将整个城市变成了一座工业流水线上的单一模具。物理空间的急剧变化,也使得人们心理空间的焦虑日益深重。人与人之间生动活泼的人情味、烟火气之中,竟慢慢弥漫出了一种冷漠与疏离。
点击阅读 城更多内容
2011年,青岛市场三路,该路南侧的所有建筑于2009年被拆。 (吴正中/图)
评论8条
评论发送中,请稍候
2007年,青岛滋阳路65号,居民在院里聚餐。当年,包括滋阳路、云南路在内的五千多户居民全部搬迁,上百个老“里院”被拆除。 (吴正中/图)
相关新闻 呼吸 这是33名摄影师,在全国24个省会城市,持续40天为自己城市拍摄的“呼吸记录”:他们每天在... 感官与感情 城市,必须有活色生香的感官,绮丽缠绵的感情。一个城市的夜生活,就是这个城市最真实的感官与感... 【陶杰专栏】最适合居住的城市
1949年青岛解放以后,城市建筑面目大体保持,形成了青岛独特的风情。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青岛的世俗景观得以恢复和生长。百姓生活自在自为、丰富有趣,充满了亲切、生动的烟火气。
2014年,青岛胶州路。当年的影楼旧址如今已成为建筑工地。 (吴正中/图)
1996年,青岛胶州路上的一家影楼。 (吴正中/图)
2014年,青岛聊城路“中正里”连同周围的老建筑已于2010年拆除。 (吴正中/图)
上一页1下一页
1988年,青岛儿童公园人们在玩耍。 (吴正中/图)
青岛,曾是一个小渔村,1891年正式建制。1897年,德国占领青岛,从而有了城市建筑发展的第一次高潮。1914-1922年、1938-1945年,青岛又两度被日本占领。
2006年,青岛聊城路“中正里”的老居民。 (吴正中/图)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