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明引导志愿者的职能主要包括:引导公交站点乘客排队候车,有序上下车;对行人乱穿马路、乱扔垃圾杂物、随地吐痰、乱贴乱画小广告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诫;照顾老幼病残孕等乘客安全上下车,为群众咨询指路、排忧解难;根据需要,参与其他方面的公共文明引导行动和应急志愿服务等。
2013年1月19日是传统节日腊八节,也是一个周末,志愿者付守库放弃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顶着寒风在海边巡逻。当他巡逻到五四广场一带时,一阵惊叫引起他的注意,只见一个身影正随着狂风大浪在海里不断起伏,周围游客纷纷在想办法救援。关键时刻,付守库没有犹豫,顶着寒风跳进了腊月刺骨的海水里,及时将这名轻生女子救了上来。后来因为浸泡海水加上严寒天气,付守库得了重感冒,七八天才完全康复,康复后的付守库没有多休息几天,很快又出现在了海边巡逻的志愿者队伍里。很多游客了解到他的事迹后纷纷对他竖起大拇指,他总是毫不在乎地表示,“感冒是小事,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下次遇到这样的事我还是会义不容辞。”
对所有上岗人员统一定制服装、配齐上岗装备,并提出了着装要求,确保志愿者“文明引导要先树文明形象”。根据地域、路段特点和人员实际情况,本着“一近一快一满意”(上岗路段离家近、执行任务上岗快、任务岗位我满意)的原则,划分了10个小组,并对每个小组中的成员根据上岗“四定”(即:定职、定岗、定时、定责)的原则安排上岗。加强常态化督查。每天高峰期,市南区文明办对25个站点志愿者上岗履行职责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发现的好的工作方法及时与每名志愿者分享,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十年来,无论是参与文明城市建设,还是深入街道社区服务市民生活,到处可见市南区志愿者参与其中的身影。他们用爱心与奉献,时刻诠释着志愿服务精神,为促进城市文明,打造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做出了积极贡献。
“认对门”活动的重点是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需要重点守望帮助的住户。社区“帮到家”社区志愿服务站牵头做好重点户邻里间的“认对门”宣传、互认工作。同时,在社区、楼院公示居委会干部、楼长、片警的联系方式等信息,保证了“认对门”邻里互助得到社区服务、平安建设等多方面力量的支持。
2015年3月,市南区依托65个社区“帮到家”社区志愿服务站,组织开展“认对门”邻里互助活动,把志愿服务的重点放在基层社区、做到千家万户,倡导居民以举手之劳实现邻里间的互助互惠,增感情,促和谐,聚合力,保平安,做实了“邻里守望”社区志愿服务。
学雷锋民生服务大集,以志愿服务为主线,串接分布在各社区、定期举办的服务集市,与节庆相伴,与民需呼应。区文明办把全区开展服务活动的时间、地点、项目等进行汇总,通过报纸、网络及官方微信平台“微市南”公布,居民的诸如磨剪子、磨刀、缝纫、配钥匙、维修小型家电、检测眼镜等百姓居家小事,在家门口就能解决。
65个志愿服务站:家门口编织服务网
十年来,市南区志愿者以爱心托起幸福城市,传递着正能量。他们真诚的微笑,正成为“岛城最美的城市名片”,让岛城处处展现着宜居幸福的愉悦之美。
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办志愿服务大集。街道整合法律政策咨询、义诊、维修清洗、配钥匙、自行车修理等各类志愿服务项目,在社区的广场、花园等地办成民生大集,使居民就近享受志愿服务的便利。二是送志愿服务上门。针对社区的孤寡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关爱群体,安排专门的志愿服务小组,开展上门理发、送饭、读报、健康检查等志愿服务,提供零距离的贴心服务。这种进基层,接地气的志愿服务形式,让居民深深体会到雷锋就在身边、雷锋精神融入生活的浓浓温情。
“五月的风”雕塑下:海边巡逻守护游客平安
“认对门,邻里守望”: 一声敲门声,叩响邻里情
十年来,市南区志愿者因爱心而凝聚,因爱心而提升,好人好事在青岛这座城市时刻都在上演着,他们的行为包含着青岛精神,体现着青岛精神,并影响、鼓舞、改变着我们,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好。
为确保公共文明引导志愿队伍组建工作的有序推进,市南区成立了以创城分管领导为组长,文明办、交警市南大队、区财政局、区人社局、区城管局、区执法局等相关责任单位为成员的公共文明引导志愿服务协调领导小组,并专门召开会议,对市文明办“关于面向社会招募公共文明引导志愿者”的相关文件进行学习研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同时,根据市南区委常委会议的决定要求,设立志愿者管理办公室,调拨专项资金,配备相关硬件设施。以街道(社区)为单位、以居民相对集中的休闲娱乐场所(五四广场、音乐广场等)为载体,通过现场讲解、发放宣传册、老志愿者现身说法等多种方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发动。科学设点,多渠道、多层次、分批次,全方位进行志愿者招募。招募过程中,大家勇跃参加,有大学教师、退休干部、下岗工人、外地务工人员等等。其中有一位男士说:“我参加志愿者不要报酬,是为了回报社会,因为我父亲在社区得到了各群体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帮助,现在退休终于有时间了,一定要当无私奉献的志愿者,并且服从分配。”还有冒雨、带病等前往报名的志愿者,场面非常感人。
公共文明引导员:城市文明秩序的靓丽风景
按照“四个结构合理”的原则(年龄结构合理、身份结构合理、性别结构合理、住地结构合理),对报名志愿者进行了严格筛选。以“公共文明引导志愿岗位”职能为重点,分批次对经筛选被录用的志愿者从服务意识、时间观念、外部形象、自身素质、组织纪律等方面进行了岗前全面系统的培训。依据培训内容和公共文明引导必备的常识性问题,对每个公共文明引导志愿者进行了严格的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人员,通过再教育再培训的形式集中复训,直至合格重新上岗。
像付守库这样的见义勇为事迹还有很多,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志愿者队伍先后30余次救起落水游客,1人被评为青岛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7人被评为市南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受到了市民和游客的高度赞扬。
有你,有我,有他,有爱,铿锵前行的市南区志愿服务将会书写更美好的未来。(市南区文明办)
五四广场作为青岛的城市名片,每年接待多达几十万的中外游客。“五月的风”雕塑下,活跃着一支坚持诚信职守、长年志愿奉献的团队——侯丰工作室。他们配备马甲、红帽、黄袖标以及应急药品等物资,并定期进行日常志愿服务和突发情况应急处置培训。
按照基本设施标准化、基本队伍专业化、基本服务多样化、基本制度规范化要求,全面推开“帮到家社区志愿服务站”建设。根据志愿服务流程,志愿服务站承担宣传志愿精神、招募志愿队伍、调查居民需求、组织开展活动、评估服务成效等职能。社区志愿服务站负责招募社区帮困、便民服务、文化服务等志愿服务队,每年开展社区调查,建立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贫困户等弱势群体基本信息和需求台账,围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三关爱”,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活动方案,组织志愿者队伍开展应需式、定期式、活动式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市南区还把机关、院校、行业的志愿队伍与社区志愿服务站挂起钩来,探索“项目带动,政府与志愿服务队、企业三方合作”的志愿者伙伴模式,形成长效推进机制。
律师志愿服务团在忠于事实与法律的前提下,践行志愿奉献的精神,捍卫善行义举行为人的合法权益,无偿为善行义举行为人提供法律服务,塑造出一支市南区“榜样律师团队”,为善行义举保驾护航,树正气、传递正能量,做“道德与法治”的守望者。
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汇聚市南区“义工(志愿者)协会”旗帜下,他们不计回报的付出,全身心地投入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志愿服务行动中。他们将爱的火炬心手传递,让爱的温暖洒遍每个人的心中。
向对门送上或交换一对“家庭基本信息卡”,建立互信关系,是“认对门”邻里互助活动的第一步。“家庭基本信息卡”上填有家庭成员姓氏、联系方式、从事行业及擅长技能、向对方的承诺和需求等,“平日随时关照、有时随叫随到”“亲,我来了”“每日敲门”等关切话语,被写到了对邻居的承诺一栏中。按照要求,双方互换信息卡,并贴在家里醒目位置。社区还为结对住户发放了爱心门铃,希望营造邻里之间互敬、互帮、互信、互促的互助氛围。
民生服务大集:社区学雷锋常态化
2015年8月10日,市南区“善行义举诚功律师志愿服务团”宣告成立。律师志愿服务团由山东诚功师事务所10名青年律师组成,通过为社会公益、社区服务、环境保护、抢险救灾等公益性质活动提供志愿服务,践行善行义举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的传播。
善行义举,是公民精神风貌、道德素质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市南区坚持把倡导善行义举作为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表彰奖励善行义举措施,促进了道德模范、先进个人和群体的不断涌现。但是,社会上与这种良好局面相伴相生的,是市民群众在同不法行为、自然灾害、危难局面作斗争的过程中,还常会有“敢不敢之忧”、“帮不帮之困”、“扶不扶之惑”。“善行义举诚功律师志愿服务团”的自发成立,动员社会组织和有识之士,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为善行义举呐喊助阵,让好人不再难当,让英雄永不孤单,让全社会感受到正义的力量,推动见义勇为、扶正祛邪、敢于担当、崇尚正义在市南区蔚然成风。
“认对门”活动在市南区机关党员干部中先行启动,倡导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先从为邻居服务开始。同时发动楼组长、老党员、老干部等社区骨干带头参加。通过宣传发动和示范,力争年内“认对门”活动机关干部达到60%以上,社区达到住户的30%以上,其中重点户达到80%以上。
规范志愿者招募管理流程,建立“帮到家”爱心银行。八大关街道于2009年建立“帮到家”便民志愿服务站,从几十名公益岗位人员为居民开展家政服务做起,队伍规模不断扩大,自愿奉献的志愿者不断加入进来。街道办事处因势利导,在所属5个社区建立志愿服务站,广泛招募,分类管理,按需立项,统一认证,把自发、零散的志愿服务变成自觉、有序的志愿服务。在试行“工时积分制”基础上把激励环节做实,以经常参加活动的千余志愿者为基本队伍,在“青岛市志愿服务网”注册,填写《八大关街道“帮到家”银行志愿者登记表》,办理“爱心储蓄存折”,吸收了爱心银行的首批在册爱心储户。为确保颗颗爱心得到认证、认可,在街道设总行,在社区设分行,并设志愿服务部、资本管理部、运营管理部,分别负责志愿者招募、登记、建档,接受和管理爱心企业捐助的款物,管理及爱心币的兑换工作。各分行统一挂牌,制作标识及胸牌,印制标准化帐、表、册,爱心志愿者持证开展服务,每一件、每一项都有具体记载和量化了的折算价值。
首期学雷锋民生服务大集,2013年9月在云南路街道的邹县路社区举办。大集上,人头攒动,中午罢市,排队等候的居民不免失望。为此,云南路街道统筹协调社区志愿服务资源,逢节举办大集,贯穿全年。在区文明办的推广下,自2014年起,全区10个街道普遍采取这一方式,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学雷锋社区志愿服务大集活动,走出了一条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之路。
志愿服务作为一项公益活动,已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开展志愿服务,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2004年,青岛市市南区注册成立“义工(志愿者)协会”。十年辛勤耕耘,志愿者队伍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自发、零散的志愿服务逐渐成为自觉、有序的志愿服务,相继开展了“关爱空巢老人”“三心敬老”“小金热线”“认对门,帮到家”“爱心门铃”等系列关爱主题活动,以及“文化活动进社区”、“名师义教进社区”、“科普教育进社区”等志愿服务活动,努力打造市南区“帮到家”志愿服务品牌,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志愿服务网络,成为全区社会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成为打造宜业宜居幸福城区的文明使者。
如今,公共文明引导志愿者在上岗期间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成为一支固定的、热心公益、崇尚文明、高素质的公共文明引导志愿队伍,充分发挥了这支志愿队伍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积极作用。
社区志愿服务站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重要平台。通过整合,市南区两万多名注册志愿者全部纳入以社区志愿服务站为节点的志愿服务体系。依托“帮到家志愿服务站”,发挥志愿服务立足社区、贴近居民的优势,坚持从办得到、群众又迫切需要的事情做起,把生活困难群众和老年人、残疾人作为重点对象,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努力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通过志愿服务站组织的各项为民服务,扩大创城成果和惠民成果。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