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第一个环节的开放性和偶发性,第二环节“里院主题摄影展及记忆交换活动”更像是老街坊之间的再次情感交流。摄影家拿里院题材摄影作品和观众交换带有个人记忆的物件,实为用一个里院故事去交换另一个里院故事。展览的意义不再是视觉感受,重在共同或私人的里院记忆的交换。 “青岛艺术谱系综合艺术展”,以常规艺术展出形式将六十多位艺术家对里院的理解和感受展现出来。“里院人文论坛”,也从历史学及社会学角度讲述里院蕴含的人文价值。
相对于建筑物来说,文化的保留相对难度更大。曾经里院居民互帮互助的生活方式,已经随着老居民的迁出而消失。为了还原和传递这种平易亲和的人际关系,“青岛叙事·里院”第一个环节 “物物交换——跳蚤市场”在天主教堂广场上举行。这个典型的西式公共空间是目前青岛重要的旅游景点和婚纱摄影取景地,在这样一个开放性场所,艺术家们以物易物,市民能够以闲置物品交换艺术品。在这个过程中不再以等价为交换原则,而以受众的喜欢偏好为价值,以 “利他心”换“利己心”,旨在重温里院生活中互利的和谐气氛。活动的结果也是令人满意的,大量外地游客、本地市民、在青学生、艺术爱好者参与其中,手工首饰、绿植、书籍甚至一袋大米都可以换到画作,传统市井生活温暖的情绪再次被唤起。
孙堃
城市文化根基来自生生不息的市民,“东方瑞士”“万国建筑博物馆”一直是青岛吸引游客的文化亮点,但作为当代文化之都城市,对城市文化根基的挖掘绝不应止步于“德国人留下来的”。产生文化的永远是人,不管是集中在福山路上还是散落于老城区的文化名人故居,因为人的存在而成为这个城市的文化深度;青岛啤酒产业保留了德国配方,但青岛的啤酒文化喝出来的却是青岛人自己的情感;青岛制造一度脱胎于德国技术,然而能走向今日世界靠的是青岛人的企业文化。而“青岛叙事·里院”艺术活动以互动方式重启人文历史和当下生活之间的链接,体现的正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温提升青岛本土文化的自信。
在西方强势文化进入时如何发展独立的本土文化,如何发掘城市的本土特征?这个问题在上世纪30年代就摆在青岛人面前。国民政府青岛市长沈鸿烈,在1935年《青岛画报》上发表的《青岛政治上的动态与静态》中说:“青岛以向日之渔村,多年被外人管理,自无本国文化可言,故文化建设,亦非常重要。”至于如何发展青岛的本土文化,他认为市区平民的物质文化和乡区物质文化建设,“均为下层重要工作,未可忽视”。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