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的年画代表作品《回娘家》。记者 王雷 摄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李魏)
△画展现场,画家田胜为参观者讲解胶南年画的发展历程。记者 王雷 摄
38岁的田胜,现在是青岛西海岸新区文化馆的一名文化干部,也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南年画的传承人。作为地道的“胶南人”,从事年画创作22年的他切实感受到了这一与时代一同脉动的年画之变。他告诉记者,历史上潍坊的杨家埠与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并称民间三大传统年画产地,而青岛的胶南年画因受到潍坊传统木板年画的影响而成为民间艺人相对集中的地域。上世纪70年代,数十位艺人参加了当地举办的首届年画创作培训班,也就从这时起,传统的年年有余、吉祥如意主题的年画,开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按照时间顺序逐一细窥这些年画作品的细节,会发现,随着时代的变迁,所改变的不只是年画的题材,还有表现形式和技法。在田胜的一幅有关24节气的大型年画创作中,传统的潍坊木版年画的身影犹存,却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