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生活面貌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如何反映描绘这一巨变,成为了艺术家们面临的崭新挑战。因此缘起,“青岛新八景·2018青岛展” 将对青岛这座中国新兴国际化都市做多角度、多层次、多媒体的展现。
华裔德国艺术家倪少峰带领他的团队,邓怀东、朱旭、吕建国、李伟松,经过一年多时间的酝酿、考察、研究、创作,形成了一批反映青岛这一快速成长的中国明日中心城市的作品。
青岛新八景·2018青岛展”将于3月17日至4月17日,在青岛朗艺美术馆举办,并将于今年9月在德国汉堡“中国时代·2018”推出。
如果说“诗意”还能够形容倪先生的作品,那也是因为其中的诗意包含了不同以往之处:作品并没有以任何抒情化的,善感的意象为基调,而是以严谨的步骤和流程为基础的。这要从“八景图”说起:“八景图”是中国古典水墨画的一个母题,它是指描绘同一个地区或城市在不同的时间或视角中的景色。“八”是一个虚数,当然,也有如“潇湘八景”等组画确实是由八幅作品组成的。在这样的创作中,一方面,中国古典风景画的各种特点依然得到了基本的遵守和表现,例如风景画首先是观察者的内在状态与外在自然达成共鸣之后的产物;另一方面,由于强调不同的视角与时间的组合,观察者的视角被进一步强调了,但画面的主观性并没有因此被加强,反而被视角与时间特征所抑制,让观察者的现实状态与风景的关系,相比他/她的内心世界与风景的关系,得到了更直接的表现,并因此带有了高于单幅风景画的写实成分。倪先生的“新青岛八景”仍然是如此。它们首先是建立在详细的城市观察,资料收集,以及对城市建设研究者的走访基础之上。如果说古代“八景”需要画家熟知描绘对象在不同时空中的表现,那么“新青岛八景”所描绘的景色,则是以当代生活所能提供的纪实手段与研究经验为前提的。
在最近的二十年里,中国的城市每天都在变化。如今,在2018年的开头,它们似乎都显得更疲惫了,如果与十年前比较,就更是如此。我确信那不仅仅是我自己的感觉,因为我记得十年前这些地方人们的表情,与现在有很大不同。2008年的事情对我来说近在眼前,但对于一个刚满二十岁的人来说,他会把2008年的事情形容为“小时候的事情”。时间的长短总是相对的。而我甚至不太确定自己这十年都是在哪里度过的。在灯火阑珊的傍晚,尤其在周五的时候,我看着街上的人,看着他们微笑或者困惑的脸,我常常会想,每个人十年来都经历了什么。乡愁有时候不仅是关于地点的,也关乎时间。
在倪先生的“新青岛八景”系列作品里,就有一种真实的乡愁。那种真实来自理性和逻辑,在不同纬度的时空切片的组合中,“愁绪”反而显得轻描淡写,而这正是它们迷人的地方。青岛市离他的家乡很近,但它更多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当然可以是象征性的,指向变化中的中国城市;但它也可以仅仅是一个关于抽象的时空的图像符号(icon),没有任何叙事的功能。叙事有无数版本,在每个人的心里。在中国,只要看一眼城市的变迁,有谁不会立刻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流逝,并在看到了如此生动的,对生命与世界的不确定性的直接再现之后,感受与“思乡”(nostalgia)有关的怅然若失呢。如果诗意在后现代之后的语境里依然是值得谈起的,那么也许没有什么表达,比这轻描淡写的怅然若失,更容易在习惯了城市节奏的人群中引起共鸣了。
倪少峰作品
在这样的“观察”之后,倪先生所选择的典型风景不再是风光式的,而是最能代表城市变化的,汇聚了不同时代记忆的特殊地点。市南区仙居路,或者市北区商城路,这些地方和任何中国城市的任何角落一样,不会原封不动地保存下任何百年前的记忆,但是总有一些碎片式的东西,例如一座桥,一座楼,或者一条两年前被拓宽过的马路,还能在早已变化的天际线以及交通的节奏中,成为一个或好几个逝去的时代的物证。也许直到现在,那里的人们还是无法确定自己到底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在当代的经验里,诗意往往不再来自对真实风景的观察,以及随后获得的,“天人合一”式的确定感,而是在重叠的空间碎片和时间废墟里,像个侦探似地寻找能够超越现实体验的线索。那种与任何“诗意”有关的,真挚的情感和涌动的力量,如果直白地讲述,都无法发出任何声音,它们都只能隐藏在侦探般的严谨与冷峻当中。(许晟)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