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沧区把加快打造青岛国际院士港作为融入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的支撑点和主平台,把加快院士科研成果转化摆在首位,在已经落地运营14个院士项目的基础上,到今年底争取达到30个以上,推动院士科研成果与本土企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努力培育百亿级产业集群。”李沧区委书记王希静说。
这几天,一首名叫《青岛》的歌曲刷了屏:“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永恒的符号,那一条亮丽的海岸线把幸福缠绕。”歌词将青岛的秀丽风光、宜人景色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近年来,青岛各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努力把青岛建成天蓝、地绿、海净、水清的美丽家园。2017年7月,青岛开展“全面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建设美丽青岛三年行动”,重点聚焦城市运行与保障、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城市绿化、河道疏通与岸线美化、市内交通道路及周边环境亮化美化等方面。行动开展近一年,青岛城市环境品质不断改善提升,展现出了全新面貌。
张江汀表示,会场所在的奥帆基地是青岛“山、海、城、湾”融为一体的标志性景观,主场馆外形设计寓意“腾飞逐梦、扬帆领航”,宴会厅主体造型如海浪中的风帆,契合“山水一体、海天一色”的场地环境,富有海洋特色。目前,峰会场馆建设改造全部竣工并完成压力测试,1万多平方米、可容纳3000多人的新闻中心已开始试运行,会议、医疗、车辆等各项服务保障已全部到位。美丽青岛将以崭新面貌拥抱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也将成为上合组织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上海精神”将在青岛绽放更耀眼光芒。
青岛市崂山区从小麦岛到极地海洋世界一线闲置多年,脏乱差现象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整治,在美丽青岛行动中,崂山区集中力量,破解了多种难题,如今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段风景优美的滨海步行道:清澈的海水、干净的海滩、平坦的木栈道、沥青铺就的迷你马拉松道、宽阔的绿化带、各色雕塑等,组成了一幅长长的画卷,向远方延伸。“这段滨海步行道打通后,崂山的滨海步行道一直延伸到八水河风景区,岸线长约33.4公里,将成为青岛风景最美的滨海步道。”崂山区环卫园林总公司徐欢欢说。
青岛地处黄海之滨,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区位条件优越。《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我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海洋自主研发和高端产业的集聚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示范区”这一发展定位,蓝色引领成为青岛市的主导战略。
环境品质不断提升
上海合作组织扩员后的首次峰会即将在青岛召开,与会各国将就完善全球治理、巩固多边贸易体系等问题发出响亮声音,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上合力量”。着眼新时代,形成新共识,绘制新蓝图,上合组织发展壮大新征程将从青岛启航。
创新要素高度集聚
青岛规划建设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一批“国字号”海洋创新平台,崂山区海洋生物特色产业园、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科技园等13个海洋特色产业园规模不断扩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加强,海洋经济优势日渐凸显。2017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实现2909亿元,同比增长15.7%,拉动全市生产总值3.9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26.4%。
青岛是一座人才之城,优良的科研环境和产业环境,吸引了国内外人才到此工作生活。今年,青岛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80万人,连续7年被评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城市。在位于青岛市李沧区的青岛国际院士港,已有108名国内外知名院士意向入驻,其中外籍院士79名。袁隆平、陈璞等14个院士项目已落地运营,9个项目已出产品、见效益。
青岛是一座创新之城,整座城市充盈着盎然生机。在青岛,国家和省、市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达到1000余家,全国首个国家实验室试点——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和全国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两大国家级创新平台都在青岛开花结果。
在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世界动车小镇核心区,投资600亿元的国家高速列车技术创新中心正在建设中,首批签约的5个项目已经入驻。“到2020年,动车小镇区域内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产值预计将达1200亿元以上,青岛市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产值预计将达1500亿元以上。”城阳区委书记王波说。
蓝色战略领跑国际
青岛的海洋科研实力雄厚,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
青岛是镶嵌在中国海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和谐友善的文明港湾,也是山东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龙头。改革开放40年来,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成长为一座富有活力、时尚美丽、独具魅力的国际化城市。
青岛市城阳区机场迎宾大道上的花卉景观(6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李紫恒摄
“我们最近又刷新了一项世界纪录。”在海洋国家实验室水下滑翔机研发实验室,海洋观测与探测联合实验室研究员杨绍琼兴奋地对记者说,“我们自主研发的‘海燕’万米级水下滑翔机顺利在马里亚纳海沟完成了潜海测试,根据记录分析,最深的潜水深度达到8213米”。水下滑翔机是一种新型的水下机器人,利用净浮力和姿态角调整获得推进力,能源消耗极小,十分适合长时间、大范围的海洋探索需求。“现在水下滑翔机可以深潜到8000米级,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观测方面迈出里程碑式的一步,将引领中国在深海无人装备方面的发展。”杨绍琼说。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