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城市地标的雕塑,只要符合建筑的物理规律,就可能生存下去,要允许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存在。”甄建国举例,悉尼歌剧院在竣工前一年“被骂得狗血喷头”,但建成后成了悉尼的象征乃至澳大利亚的象征,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建筑之一。
于芃认为,城市中高楼大厦林立给人带来压抑感,而雕塑会打破这种感觉。雕塑能作用于人类精神上的感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但于芃强调:“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城市风貌,绝对不是要在中国推动城市雕塑。”
“不朽的城雕”摄影展的举办地点颇为“接地气”。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明告诉《青年参考》记者,本次摄影展不是放到美术馆、展览馆,而是放到青岛人气最旺、规模最大的商场,“市民看着电影、买着衣服,就不经意间邂逅了这些经典的城市雕塑,与艺术不期而遇,充分享受经典艺术的魅力”。
城市雕塑并非中国传统城市建设的构成,从19世纪末才自西方引入中国。经历了百年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城市的迅速崛起,城市雕塑似乎成了“标配”。然而,能够真正体现城市文化特色、成为公共艺术经典的城市雕塑并不多,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万用元素“不锈钢球”——“书籍撑球”、“浪花托球”、“双手举球”……
城市雕塑传达欧洲公共艺术魅力
中国前驻丹麦和希腊大使甄建国告诉《青年参考》记者,雕塑的发祥地是希腊,希腊是大理石的文化,而中国是木头的文化,两种文化不同,各有所长。
“比如,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法显,曾在青岛崂山登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在登陆点附近做个法显相关的雕塑?这些城市历史都是很好的雕塑素材。”李明说,“‘不朽的城雕’系列活动作为一个平台,将以此为起点,和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都展开更广泛的交流,不仅是雕塑,也包括旅游、体育等。”
丹麦哥本哈根,《小美人鱼》(1913)
于芃对《青年参考》记者说,之所以选择青岛,最重要的原因是青岛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拥有适合城市雕塑的视觉基础和城市规划,这不是每个城市都具备的。此外,青岛是今年的“东亚文化之都”,肩负加强和“欧洲文化之都”交流的使命;2017年,青岛将成为全国公共艺术大展的举办地。
傅儒思认为,由于中国没有城市雕塑的传统,所以有更大的空间,“只要表达人民意愿的就可以”。“不能说某类雕塑就适合城市,因为每个城市都是不同的。艺术家是要表达一种感觉,表达人民的艺术和城市的传统。对中国来说,适合北京的不一定适合上海。城市雕塑讲的是这个城市的故事,也代表了城市对未来的期待。”
“我要在人群聚集的古迹上,找到雕塑本身的形象和故事。受到天气影响,阳光是我的朋友,雨是我的敌人,而雨和阳光的联盟,让我看到了彩虹。为了拍《小美人鱼》,我们去了3次,黎明、白天、日落。早上4点起床去拍,就为了看她黎明的表情。”
青岛商场中的“欧洲文化之都”城市雕塑摄影展 ▋摄影 宋新华
青岛城市雕塑将由市民选出
“比如,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法显,曾在青岛崂山登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在登陆点附近做个法显相关的雕塑?这些城市历史都是很好的雕塑素材。”李明说,“‘不朽的城雕’系列活动作为一个平台,将以此为起点,和世界各地的文化之都展开更广泛的交流,不仅是雕塑,也包括旅游、体育等。”
于芃认为,城市中高楼大厦林立给人带来压抑感,而雕塑会打破这种感觉。雕塑能作用于人类精神上的感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但于芃强调:“不同城市有不同的城市风貌,绝对不是要在中国推动城市雕塑。”
摄影师拍的不仅是雕塑本身,还有雕塑周围的环境,并讲述雕塑背后的历史。在分享会上,米歇尔·斯坦齐奥内说,拍摄城市雕塑听上去不难,其实不简单。
该展览由意大利著名摄影师米歇尔·斯坦齐奥内(Michele Stanzione)、亚历山德拉·孔巴蒂(Alessandra Combatti)和中国著名摄影家曾毅、周银双等,在今年8~11月赴欧洲拍摄,从近万张城雕艺术摄影作品中精选出150幅制作而成。
城市雕塑:讲述一座城市的故事
中国前驻丹麦和希腊大使甄建国告诉《青年参考》记者,雕塑的发祥地是希腊,希腊是大理石的文化,而中国是木头的文化,两种文化不同,各有所长。
市民和摄影师一起观看展览 ▋摄影 宋新华
据希腊前驻华大使约安尼斯·赛奥法诺普洛斯(Ionannis Theofanopoulos)介绍,上世纪80年代中期,希腊文化部长梅莲娜·梅尔库里(Melina Mercouri)向欧共体提议举办“欧洲文化城市”的年度评选活动。1985年,希腊当选为第一届“欧洲文化之城”;1999年之后,活动改称“欧洲文化之都”。“系列城市文化活动的举办,促进了欧洲各城市的文化、旅游、经济、社会的发展。我相信,‘东亚文化之都’的评选活动,同样能让东亚的城市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增加各城市的文化知名度。”约安尼斯说。
摄影师拍的不仅是雕塑本身,还有雕塑周围的环境,并讲述雕塑背后的历史。在分享会上,米歇尔·斯坦齐奥内说,拍摄城市雕塑听上去不难,其实不简单。
希腊雅典的《女像柱》、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大卫》、法国巴黎的《戴高乐将军》、丹麦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这些散落在欧洲各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雕塑,近日“齐聚”青岛。
傅儒思认为,由于中国没有城市雕塑的传统,所以有更大的空间,“只要表达人民意愿的就可以”。“不能说某类雕塑就适合城市,因为每个城市都是不同的。艺术家是要表达一种感觉,表达人民的艺术和城市的传统。对中国来说,适合北京的不一定适合上海。城市雕塑讲的是这个城市的故事,也代表了城市对未来的期待。”
本次展览实现了“欧洲文化之都”和“东亚文化之都”的首次破冰之旅。在开幕式上,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于芃说,选择城市雕塑作为对话交流的聚焦点是因为,从城市的起源到发展过程来看,城雕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的载体,也是离广大群众最近的一种艺术形式。
身为青岛人,谈到青岛应该有怎样的城市雕塑,孙如德说:“青岛相对轻松休闲,可以做一些现代、有活力的东西,但不能太超前,毕竟是城市雕塑,属于公共艺术。现在城市都是高楼大厦,可以用雕塑增加区分度、表达个性。”
提到城市雕塑,丹麦驻华大使馆文化处主管傅儒思(Niels Bjoern Friis)说,大家都知道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雕塑很好,但丹麦还有别的城市雕塑,“我的家乡奥胡斯是明年的‘欧洲文化之都’,有更多的现代雕塑”。
展览期间,主办方在现场举办了“城市雕塑与摄影艺术的对话”讲座,邀请市民与外国摄影家互动交流。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对欧洲城市雕塑的代表性作品进行再次艺术展现,向观众艺术化地传达欧洲公共艺术的魅力。
“通过对欧洲城市公共艺术的学习与交流,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带给人们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可引发人们对现在与未来的反思,这对于我们现在的城市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于芃说。
城市雕塑传达欧洲公共艺术魅力
“作为城市地标的雕塑,只要符合建筑的物理规律,就可能生存下去,要允许不同形式和不同风格的存在。”甄建国举例,悉尼歌剧院在竣工前一年“被骂得狗血喷头”,但建成后成了悉尼的象征乃至澳大利亚的象征,成为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建筑之一。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