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
2008年2月,以五四广场为核心的整个东海路美化绿化工程全部竣工,“五月的风”果然像一阵吉祥的旋风,将整个新东海路沿线“激活”了:高楼先后拔地而起,国内外商家争相入驻,新城区建设和商贸氛围日渐追赶西部旧城,既拉动了就业,又丰富了市民生活,浮山湾畔由此亮起了一颗新的“明珠”,青岛这座年轻城市不负历史使命,以生机蓬勃的青春姿态步入了二十一世纪。
广场该叫什么引来各路名家
后来,130余份设计作品经集体讨论,果然是“五月的风”呼声最高。为了听取更广泛的建议,指挥部做出重要决议:公开举办城市标志性雕塑设计展会,请市民观展 、讨论,并投票选出最能代表青岛的雕塑。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青岛著名一点的人文景观仍集中在西部老城,而东部除了偏重于自然景观的崂山,还没有一处拿得出手的人文景观或旅游景点。为此,1995年前后,青岛市政府做出打造东海路为沿海雕塑景观大道的决定,其中开辟城市广场、兴建一座城市标志性建筑,成为该决定的核心部分之一。
全国范围征集广场主题雕塑
“五四广场!这个名字不记得是谁第一个提出,也可以算是集体讨论的结果吧,当时一说出,大家都拍案叫绝。”据魏书训介绍,最早提出的广场名称有“世纪广场”、“青岛广场”、“文化广场”等数十种,各种名称均有争议,主要争议就是缺乏特点,放到任何一个城市似乎也能用。可“五四广场”就不一样了,大家都知道青岛是五四运动发起的源起地,当年一声“还我青岛”,拉开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青岛之于“五四”、“五四”之于青岛都可谓意义非凡,正待动工的新城区广场由此有了响亮的名字——五四广场。 [编辑: 修元]
不过,在前期看过的所有雕塑作品中,魏书训几乎第一眼就认定了青年设计师黄震的“五月的风”。“当时黄震在济南一家设计公司任职,没有什么名气,可拿到样稿那一刻,我心里一惊,第一眼就觉得肯定是它了”。
相关专题: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据魏书训回忆,五四广场及其雕塑设计,从始至终一直受到市委市政府极大重视与支持,当时俞正声任青岛市委书记,有一次,工程负责人在会议上向市领导汇报广场与雕塑的设计进展 ,俞正声说了一句:“不要说了,就说你们需要我们做什么吧?”表示市委市政府充分相信艺术家,并将全力以赴支持广场以及整个东海路建设。
东部新城竖起岛城新地标
■公选
“这个过程可谓是‘全国总动员’,雕塑界的许多专家学者都参与进来了,各大著名高等学府也积极支援。”魏书训说,为了做好雕塑设计征集和建设工作,指挥部甚至辗转联系到了中国现代雕塑事业奠基人刘开渠,向这位曾参与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的雕塑大师虚心请教。除此之外,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师生也纷纷送来设计稿。征集活动到了尾声 ,指挥部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样稿130多份!
广场名字定好了,作为广场“灵魂”的主题雕塑设计也被提上日程。究竟该建一座什么样的雕塑,才能配得上浮山湾畔这块富饶之地呢?1995年至1996年,青岛市从政府到市民掀起了一阵城市标志性雕塑大讨论,东海路美化绿化雕塑工程指挥部更是发出“求贤令”,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优秀建筑艺术家,希望博采众长,征集回一个能代表新青岛形象的“跨世纪之作”。
万余张票定名“五月的风”
■求贤
据介绍,东海路沿海景观大道西起太平角,东至石老人一带,全长12.8公里,而五四广场所在位置是整个景观路的核心地段,地位如同王冠上的宝石,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当时是按着城市标志性建筑来立意的!”魏书训说,广场开建之前,市委市政府召集了文史界、文艺界、城市规划界等社会各界名人名家前来献言献策,针对新城市广场的命名及其主题雕塑展开了大讨论,包括诗人纪宇、剧作家代路、雕塑家徐立忠等人均提出了建议和看法。
根据浮山所老居民李轶凤老人的回忆,当年的这个雕塑设计展设在南海路展览馆,展览第一天盛况空前,大批市民举家赶来参观并做现场投票。李轶凤说,她的选票投的就是“五月的风”,因为“觉得大红色的雕塑很喜气,有中国味”。
■取名
展览一连办了7天,收获市民选票数万张,“五月的风”最终获胜,共赢得选票一万余张。
1997年底,一座高30米、重达560余吨的红色雕塑在五四广场落成了。“广场面朝蓝天大海,周围满是绿色,突然一抹红色旋风点缀其中,视觉效果非常震撼!”据魏书训当年观察,前来参观的市民多数会仰着头观望半天,口中啧啧称赞,感叹其从每一个角度看都漂亮。
“有的是图样,有的是模型,圆的方的,红的蓝的,什么样儿的都有!”回想到这里,魏书训神情里露出一丝兴奋,当时涌现出的一大批优秀之作,至今他仍然如数家珍。其中有一座叫“五月的太阳”的,是个体量巨大的大半圆,半圆体全部由不锈钢钢管竖立而成,整个造型类似碗口紧扣地面,寓意旭日东升;另外还有红绸飞舞造型的雕塑,火炬雕塑等等,均紧扣“五四”和青年人主题,富有蓬勃向上的朝气和动感,让当时东海路打造工程指挥部工作人员叹为观止。
看样稿是在设计人员下榻的黄海饭店里,两个火炬模样的雕塑造型用设计图做了出来,颜色有两种,一个大红的,还有一个纯白的,“红色的有张力,白色的更像旋风,两个都很漂亮!”据设计方介绍,雕塑造型既像火炬,又像升腾中的旋风,意味着五四运动是点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火种”,是席卷全国的爱国主义飓风,可谓造型与内涵高度合一。不过,当着设计师的面,魏书训没有多说什么,因为设计作品能否中标,决定权在指挥部整个集体以及市委市政府。
提起青岛的地标性建筑,新城区的五四广场与老城区的栈桥几乎齐名,而且青岛市民都知道,广场命名和立意与90年前的五四运动影响一脉相承。那么,当初是谁最早敲定广场名字叫“五四”,又是谁选定它的灵魂建筑是“五月的风”呢?近日,当年广场建设参与者之一、东海路美化绿化雕塑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魏书训回忆了相关往事……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