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长久的静默之后,89件青铜雕塑精品如期齐聚青岛雕塑园,这些集中展现从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雕塑名家的多元风格,点亮了这片沉寂许久的海滩,激活了这片冷清多时的园区。而伴随着这些精彩纷呈的盛大展览,青岛海滨雕塑园和它的雕塑艺术馆正式更名“升级”,成为中国雕塑院·青岛雕塑园和青岛中国雕塑馆。青岛市民为之振奋,纷纷奔走相告:雕塑园又回来了!而在欣喜和告慰之余,许多读者没有忘记,从去年年中开始,正是青岛日报不遗余力地致力于这一美丽海滩的回归之旅,让这片荒芜的孤独海岸重新燃烧希望和梦想的,不仅是我市许多部门通力合作的奔忙,更是党报一直以来怀揣的责任和良心。
去年年中,本报持续关注青岛海滨雕塑园室外雕塑所剩无几、艺术韵味不再的状况,连续在头版重要位置推出系列报道,呼吁雕塑园的回归和重生。振聋发聩的报道像一声响雷,打破了青岛雕塑园7年的沉寂。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下,在市委主要领导的直接过问下,通过各方的不懈努力,青岛雕塑园终于在2012年迎来了完美新生。日前,全方位反映这一盛事的 《青岛打造文化新地标》、《美丽的雕塑园又回来了!》等多篇报道在日报刊出后,读者反应强烈。他们纷纷表示,再次全新亮相的雕塑园像一朵盛开在黄海之滨的美丽奇葩,不仅向世人述说着青岛的文化梦想,更展示出党报媒体的责任。
2011年年中,青岛海滨雕塑园室外雕塑所剩无几、艺术韵味不再的状况引起了本报记者的关注,经过编辑部精心谋划,自2011年5月6日起,本报在头版重磅推出“党报青年记者调查”的开山之作关注雕塑园系列报道,分析雕塑园落败状况及原因,反映社会各界对雕塑园重振的呼声。该系列报道见诸
媒体是社会的良知,而良知是文明发展和城市兴旺的血液。在日趋发展的社会中,党报媒体作为公众舆论的代言人,更应该充当社会良知的守护者和引领者。
报端后,不但在岛城读者中引起
多方努力下,青岛雕塑园终于迎
正是深切地意识到身上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的眼光才如此深沉,我们的步履才如此匆匆。
了强烈反响,更引起了市委市
来了“凤凰涅 ”。1月12日,本报
本报记者
政府的高度关注。时光的指针
“雕塑园的重生对青岛是个标志性的事件,她标志着青岛在文化建设的路上大踏步地前行。同时,雕塑园的回归之旅,也是青岛地方党报的一次完美展示自身社会监督责任的大演练。”从去年年中就开始关注日报监督类报道的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教授辛家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雕塑园全新亮相的这组报道声势浩大,与日报去年的关注雕塑园系列报道相得益彰,也为该系列报道画上了最圆满的句号。家住天山小区的市民范砚超对雕塑园情有独钟,读了日报关于雕塑园的报道他感慨地对记者说:“雕塑园的败落曾让我们看着非常痛心,而面对这一让人心痛的现实,日报记者敢于承担责任,摆事实,挖原因,为这个代表青岛文化底蕴的地标式建筑执着地寻找回归之路,让我们非常感动。如今,雕塑园重振雄风,再显姿容,日报该记一大功。希望日报今后多推出这种针砭时弊的追踪式报道,给读者带来更新鲜更有深度的新闻大餐之际,也让读者感受到党报在为城市更美好而做出的不懈贡献。” 将反映这一回归和重生之旅的报 道全情奉献,再次在读者中引起 刚刚划过 2011,在许多部门的 “雕塑园又回来了,这是青岛这个城市之福,更是青岛市民之福。”尽管天气寒冷,但是家住雕塑园附近的市民张阳每天早晨都要到雕塑园里转一转,感受一下雕塑艺术之魅,当被询问到是否看到过日报关于雕塑园的系列报道时,他立刻表示“印象深刻”。他说,“当时,是那种敢于讲真话,敢于找问题的报道风格深深地吸引了我,记得雕塑园系列报道中,许多市民都呼吁雕塑园尽快重振旗鼓,真正说出了我们的心声。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媒体的大力呼吁,这一天终于如约而来。”更多的读者对雕塑园重生带给青岛城市文化的长远影响兴趣深厚。从事文化产业经营的私营业主刘光远对雕塑园所昭示出的城市文化产业前景信心百倍。他说:“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雕塑则可以看做是文化的灵魂。在日报的积极呼吁之下,雕塑园终于完美回归,这一动作不仅无形中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未来,作为文化产品的雕塑也将为这个城市本来已经激情澎湃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 强烈震动。读者纷纷表示,全新亮相的雕塑园美丽而高贵,她以最有魅力的姿容向世人述说青岛宏远的文化梦想的同时,更传达出地方党报坚实履行媒体责任的坚定和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