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城雕――‘欧洲文化之都’城市雕塑摄影展”7日晚在布鲁塞尔文化中心开幕
中国驻欧盟使团公使衔参赞李建民致辞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出席了当天的开幕式。中国驻欧盟使团公使衔参赞李建民致辞说,欧洲文化之都是展示古老欧洲文明的窗口。文化作为沟通中欧人民心灵的桥梁,必将在相互交流中碰撞出更加绚丽的火花。
中欧文化艺术节组委会联名主席朱莉 帕特森女士致词
欧盟委员会教育和文化总司代表莫妮卡?尤里安女士表示,2018年将同时迎来中国-欧盟旅游年和欧洲文化遗产年两大主题年,希望主题年成为中欧双方进一步加深合作的契机。她说:“我对这个展览今天开幕感到非常高兴,它好像就是欧洲文化遗产年的第一项活动,因为它讨论的内容关于欧洲城市的文化遗产。我还非常喜欢将不朽这个词和欧洲城市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从来没有想过会以这种方式形容我们的城市遗产,甚至文化。但这一点的确重要,它能引起人们思考东、西方的不同。”
经过策划,曾毅邀请意大利著名摄影师米歇尔?斯坦齐奥内、亚历山德拉?孔巴蒂和中国摄影家周银双共同组成摄影特使团,自2015年8月至11月,先后前往雅典、佛罗伦萨、安特卫普等15个获得“欧洲文化之都”荣誉的城市,前后历时3个多月,拍摄了上万件城雕摄影作品。经过摄影家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并进行艺术再创作后,这个名为“不朽的城雕――‘欧洲文化之都’城市雕塑摄影展”已先后在北京、青岛和天津等地展出,并引起很大的反响。而此次走进布鲁塞尔,是该展览首次与外国观众见面。
此次摄影展是第三届中国-欧盟文化艺术节的特别活动。中欧文化艺术节组委会联名主席朱莉 帕特森女士表示,展出的作品将不断引发更多民众关注、探索这些美丽的城市,并不断促进中欧之间民心相亲,增强中欧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帕特森说:“我们中的许多人也许会对获选城市有着或多或少的了解,但这些城市为何被称为文化之都?我相信今天的‘不朽的城雕’摄影展以最具艺术性的方式做出了回答。中国人常说‘天时,地利,人和’,这个展览就是这句话的绝妙体现。亲爱的朋友们,我相信欣赏过展览后,您也会与我有着共同的感受。”
国际在线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史靖洪):“不朽的城雕――‘欧洲文化之都’城市雕塑摄影展”当地时间7日晚在布鲁塞尔文化中心开幕。此次展出的50余幅图片,是从欧中摄影家在欧洲的15个城市,历时3个多月精心创作的上万件城雕摄影作品中精选出来的。他们以不同的视角记录下凝结历史瞬间的城市雕塑作品,展示了与现代生活、自然环境的联系,是中欧文明交流互鉴的成功范例。
原标题: 原标题:“不朽的城雕――‘欧洲文化之都’城市雕塑摄影展”在布鲁塞尔开幕
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谭曙在开幕上致词
“欧洲文化之都”活动始于1985年,是欧盟授予经过竞争当选的欧洲城市的一个荣誉称号,其宗旨是以文化作为桥梁,鼓励对多元文化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使欧盟国家及民众更加紧密亲近。每年都有一个或两个欧洲城市当选,至今已有50余座城市获此殊荣。谈到为什么要将镜头对准“欧洲文化之都”的雕塑时,中国著名摄影家、策展人曾毅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表示,2015年在“东亚文化之都”评选中,山东省青岛市入选。为了更好地借鉴“欧洲文化之都”建设的经验,根据青岛的历史人文特征,他决定选择欧洲的城市雕塑作为学习交流的起点。曾毅说:“我感觉‘欧洲文化之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城市的雕塑,雕塑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特征和精神的集中体现。每一个雕塑都有它树立的标准和原因,而且很多城市因为雕塑而增加了美誉度。比如布鲁塞尔的小尿童于连,哥本哈根的美人鱼,这都是家喻户晓的。人们每到一个城市,首先要到这些地方看看。但在中国很难找到一个城市有标志性的雕塑,目前还没有这个概念。”
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主任谭曙在开幕上致词说,此次展览是由中国与欧洲著名摄影师携手合作的成果,透过中欧艺术家的镜头,向世界呈现了“欧洲文化之都”的历史人文气息,是中欧文明交流互鉴的一曲礼赞。他还说,2018年中国-欧盟旅游年和欧盟文化遗产年即将拉开帷幕,布鲁塞尔中国文化中心中心将一如既往,推动促进中欧文明互鉴和文化交流,在欧盟的心脏架设起一座中欧人文交往的桥梁。
中国著名摄影家、策展人曾毅(左)为当地观众做讲座
欧盟委员会教育和文化总司代表莫妮卡?尤里安女士致词
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张明大使(左五)参加“不朽的城雕”摄影展开幕式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