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红梅
青岛这个建置刚满120周年的年轻城市,历史文化资源虽然谈不上丰富但也不至于匮乏,如三里河彩陶等古文明遗迹、被列强轮番侵占的坎坷近代史、上世纪30年代文化名人聚居的辉煌等。在文化设施方面,青岛不仅有数量还算可以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场所,还有大剧院、奥帆中心、体育中心等大型文化场馆。海洋文化、奥运文化、饮食文化的实物体现随处可见,但为何青岛依然会给外人“文化沙漠”的印象呢?
独特的文化气质,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不仅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还可以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是建设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推动力。目前公认的国际化大都市,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等,不仅是世界经济中心,同时也是全球文化中心——报纸、出版、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相当发达;图书馆、博物馆、剧场、电影院等文化设施的数量和质量名列前茅;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专门人才等教育和科技产业优势非常明显。
城市的文化底蕴与文化气息,来自生活的诸多细节。周末,青岛书城随处可见坐在地上看书的人,那种求知似渴的氛围令人感动。可是,出现这种场面的可能也只有一个书城而已。相比于同类城市,青岛的独立书店较少,而且经营状况整体比较惨淡。很多年轻人阅读更像是在摆POSE,偏爱小资情调,对厚重的东西缺乏兴趣。相比读书、听音乐、看电影,青岛人更喜欢把时间放在喝啤酒吃蛤蜊上。你随便问个小哥或者大爷,看书的时间是喝酒的几分之一,相信会是个很寒碜的数字。至于画展、戏剧 、讲座之类的文化活动,感兴趣的人更少。青岛美术馆除了画展开幕式之外,绝大多数时间空空如也。去过几次,发现管理人员的脸上分明写着“寂寞”二字。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不小的尴尬。
青岛要成为国际化城市,必须改变“文化沙漠”的固有印象,营造出“文化绿洲”的全新氛围。当务之急是构建与国际化城市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业政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文化青岛”与“人文青岛”,从整体上提升青岛的文化含量与文化氛围。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参照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发展模式的同时,也要依托青岛独有的文化特质,制定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城市主题文化发展战略。“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唯有充分弘扬青岛的本土文化,形成特有的文化底蕴,才能在建设国际化城市的激烈角逐中胜出。
同时要看到,文化发展到今天,已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精神或思想资源,更逐渐成为一股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化产业”可以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增长。最近几年,青岛建成了会展中心、软件园、动漫游戏产业园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硬件保障。不过,目前青岛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仅占生产总值的7.7%,新媒体、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等传统文化产业也亟需转型升级。
一位在青岛某高校任教的北大博士毕业生,经常对她的学生感慨:“在青岛,我感觉很孤独!偌大一个城市中,却找不到相同研究领域的二三知己,要想产生面对面的思想碰撞与心灵共鸣,就必须去外地参加学术会议……”一位原来在广州、深圳等地做油画生意的青岛人,回乡发展一年有余,却发现家乡人对油画感兴趣的寥寥无几。诸如“青岛是文化沙漠”之类的抱怨,笔者也曾不止一次听人说起。
半岛网辣蛤蜊评论()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孟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