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位于阿联酋迪拜的荒漠化土地海水稻及稻作改良项目完成了第一批品种试种测产,其中代号为YC-XX的材料亩产超过500公斤。全球现有9.5亿公顷盐碱地,中国分布1亿公顷,其中2.8亿亩可以开发利用,通过推广种植“海水稻”,亿亩荒滩有望变粮仓,世界稻花飘香。
本报青岛5月28日讯 今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在青岛市城阳区滨海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启动“中华拓荒人计划”,全国六处稻作改良试验示范基地同时进行“海水稻”插秧,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区域种植试验和盐碱地稻作改良技术产业应用示范。
“今年的苗儿长势特别好,长得非常壮。”在插秧现场,袁隆平亲手筛选“海水稻”秧苗,对于大田“拓荒”的产量非常自信,“好好管理,不要有病虫害,亩产肯定能超过600公斤。”
◆国内六地五大类型盐碱地同时插秧 ◆有望明年端上餐桌
目前,由袁隆平担任主任和首席科学家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联合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与国内18家研究机构和企业联合成立耐盐碱水稻区试联合体,建立区试工作组,确定了45个区试品种和中早粳晚熟组、黄淮粳稻组和南方沿海籼稻组三大区试试验组别,评估海水稻材料在不同盐碱地条件下的田间表现、产量、口感和成本。
□记者 张晓帆 报道 左图:工作人员在青岛市城阳区滨海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插秧。右图:插秧现场,袁隆平亲手筛选“海水稻”秧苗。
此次插秧在新疆喀什岳普湖、黑龙江大庆、山东东营军马场、山东青岛城阳、浙江温州、陕西延安南泥湾同时进行,涵盖了新疆的干旱半干旱盐碱地、东北的苏打冻土盐碱地、环渤海盐碱地、滨海小流域盐碱地和东南沿海新生盐碱地等类型。据悉,这是我国首次在五大类型盐碱地上同时进行耐盐碱水稻的区试和盐碱地稻作改良的产业示范,标志着海水稻项目进入了产业化示范推广阶段。
品种审定后,就能筛选出真正适合并高产的耐盐碱水稻品种,并在我国的盐碱地上进行种植。根据计划,首批耐盐碱水稻品种有望明年通过国家审定,进行商业化推广,端上老百姓的餐桌。
据了解,每处试验基地都将利用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独创的“四维改良法”土壤技术进行稻作改良,在2至3年内把盐碱地转化为良田,同时将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审定试验工作。
“村里祖祖辈辈种植水稻,但1963年遇到了天灾,河水漫过堤坝排不出去,再加上海水倒灌,水稻全都死了,这六十多年来土地一直都荒废。有了海水稻,我们上马村民的好日子会很快上马。”“海水稻”在69岁的城阳区上马街道王林庄村村民张永发心中,种下了新希望。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