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画坛女杰施聆秋来青引轰动
上世纪30年代,国内著名画家金拱北、胡佩衡等都来青岛举办过画展或联展。1936年,《全国木刻巡回展》曾在青岛展出。无论是青岛本土画家,还是外地知名、著名画家,他们在青岛举办的各种艺术流派的美术画展,都极大地推动了当时青岛城市大众美术欣赏的普及与美术创作的开展。
1935年7月31日至8月6日,于1931年成立的著名美术团体杭州西冷画社,由画社指导王晨、主事卜豁三携带画社社员300余幅书画作品来青岛,举办西冷画社作品展览会。
在来青之前,赵鹤青个人出资曾在北平创办过北平美术馆,在北平美术界颇具影响。1933年9月3日至5日,赵鹤青在位于阳信路的崇德中学举办了个人画展。
20世纪40年代,“三秋”姊妹又先后在北平、上海、杭州举办过“三秋”画展,名噪一时。
一般石刻是先在纸上书写好,然后放大或直接在岩石上把字刻出,多为凹字石刻。这样省工省事,便于镌刻。凸字石刻,也称阳文,既字是凸出的,刻起来难度大,用工多,对石匠技术也有很高的要求。
1935年7月13日至 19日,“三秋”之一的施聆秋,在天津、大连、北平、南京举办个人画展后,携其个人和其妹浣秋作品200余幅来青岛,在位于浙江路9号的基督教青岛青年会举办个人画展。作为当时著名的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系第一届毕业生的施聆秋,在青岛举办画展的消息经媒体报道后,引起岛城很多美术爱好者的关注,画展举办期间,纷至沓来,一睹女画家的风采与佳作。
画展上除了展示赵鹤青的个人作品外,还向观众展示了其个人收藏的古今名人字画,其中包括当时中国著名画家胡佩衡、黄懋忱、秦仲文的作品,也有古代名家陈眉公、梁山舟的作品。画展吸引了众多市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纷纷结伴前来观赏。
此外,创建于1926年的青岛“少海书画社”,该社集中了宋怡素、刘仲永、赫保真、赵宣三、牟遵三、史福垒、刘菊国等30余名岛城画家,早在1927年至1928年间,在青岛火车站二楼曾举行过一次国画作品联合展览会和赫保真工笔人物画个人画展,这两次画展都曾引起当时青岛艺术界的重视,博得岛城广大美术爱好者的好评。画展作品进行出售,少海书画社“简章”中规定:售出所得,书画社提五成,本人得三成,其余用于开支。展览期间,观众络绎不绝,后编印出版了《少海书画社书画册》。
◎青岛风物 崂山的凸字石刻
本栏撰文 曲海波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俞薇]
3月27日,第二届青岛油画节开幕,为美丽的青岛增添了文化元素。上世纪30年代的青岛,是当时文化名人聚集的地方,全国许多知名画家都慕名来青岛举办画展,传播艺术,与青岛美术爱好者、市民、同行增进交流 ,切磋画技,当时的报纸对画展进行了报道。
“抗战八周年”凸字刻石位于太清宫,我曾经持续三年苦苦搜寻。2007年,我无意间和太清宫工作人员提起刻石之事时,有位附近青山村的老人突然告诉他自己小时候上山割草曾看到过一个石刻,随后,我在老人的带领下,携带木棍、砍刀、绳索等工具来到太清宫后的老君峰附近,并在茂密的树丛中用工具开路,互相间隔四五米展开拉网式寻找。终于发现巨石上“抗战八周年”5个大字。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1933年名画家赵鹤青来青执教并办画展
1933年9月,当时的北平(北京)青年画家赵鹤青(后成为著名画家)应青岛崇德中学邀请来青执教。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