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雕塑院青岛分院的全年展览,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塑说复兴”。吴为山说,“既然是复兴,就要让它永久兴盛,不再重蹈昔日覆辙。”
2012年初,吴为山以中国雕塑院院长的身份,接受青岛市政府的邀约,在青岛雕塑园成立中国雕塑院青岛分院,由该院负责青岛雕塑园和雕塑馆的具体运营。昨天,在名为“惊蛰·春风化雨”的中国当代雕塑精品展的开幕仪式上,重新站在这里,看山、海、雕塑浑然一体,市民游人徜徉其间,吴为山却多了几许思虑:“常常会有这样的现象:一个体育馆,或是一片主办重要节庆活动的用地,只有比赛活动的当天是热闹的,过后不知该如何使用,就渐渐荒废掉了。我不希望雕塑园再出现类似的情形。”
2005年,吴为山在青岛雕塑园举办个展,那正是艺术家眼中的艺术“美地”从兴盛转向凋敝,继而被遗忘的起始阶段,当时还不具备今天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吴为山没想到,这段不堪回首的遗忘期居然持续了7年。
对于吴为山而言,致力于雕塑艺术的普及和传播恐怕要比单纯地从事艺术创作意义更为重大。他告诉记者,“文化艺术如果不深入到群众当中,没有让大多数人都有所体验和了解,就不算是真正价值的实现。可亲近的文化艺术,才是最有价值的。”
中国雕塑院青岛分院
对于青岛,吴为山始终都怀有莫名的情感眷顾。他说,“青岛与雕塑,自然拥有着某种文化机缘。青岛雕塑园和雕塑馆就是这一文化机缘的载体。”“但是这并不仅仅意味着要把这里打造成为国内雕塑家展览的重镇,它应当成为一个传播和普及雕塑文化的动态的公共文化空间。”这是吴为山首次谈及他对雕塑园的定位:“它不仅要把全国优秀的雕塑家和他们的作品都集中起来,还要把雕塑方面的理论专家和学者都请过来,让他们在这里开讲,不仅针对专业人士,也针对普通大众,使这里成为一个可以看、可以听、可以交流的动态公共文化空间。这也是我们今天复兴雕塑园的一个主旨。”
不要一时的热闹要常态的复兴
可亲近的文化艺术最有价值
2013年3月,吴为山的写意雕塑代表作《问道》伫立在青岛雕塑园的海岸上。“孔子”与“老子”两相对立于山海间,古老的思想文化意象、冰冷的现代雕塑语言,乘着海风,袅瞰碧海白浪,令时空都交叠、错位……此时,距离吴为山作品上一次在青岛展出已过去了八年;距离他亲力推进的中国雕塑院青岛分院正式落户雕塑园业已过去了一年多。
谈雕塑园的复活
谈雕塑园的定位
有一点是吴为山反反复复提及的,那就是青岛市政府的鼎力扶持,这也是中国雕塑院最终选择了青岛的主因。在吴为山看来,“政府先行给予资金扶持,再由拥有专家力量的专业机构进驻”的运行模式,是把场馆设施资源合理利用起来的最佳范例。“只有在此基础上,雕塑园和雕塑馆才能实现常态‘复兴’,打造成为一个以雕塑作为媒介的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范本。”他说。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