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展览由中国
雕塑院、
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青岛市规划局主办,中国
雕塑院青岛分院、青岛市城乡规划展示中心 (青岛市雕塑馆)承办。该展览由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担任学术总主持,中国参展艺术家由中国雕塑院特别推荐,日本参展艺术家由东京艺术大学特别推荐,韩国参展艺术家由韩国雕刻家协会特别推荐。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宫田亮平、韩国雕刻家协会理事长韩镇燮领衔,36位中日韩三国当代著名雕塑家携80多件作品参展,这是近几年来我市承办的规模较大、层次较高的中日韩雕塑艺术联展。正如韩国雕刻家协会理事长韩镇燮所言,这次展览具有特别的意义,它开启了中日韩三国美术交流史上的新篇章,同时也成为三国持续合作举办展览交流活动的良好开端。
昨日上午10时,出席展览开幕式的30多位中、日、韩三国当代著名雕塑家齐聚青岛中国雕塑馆与岛城市民见面,现场观众近距离与他们进行了互动交流。 “上午陪母亲来散步,恰好看到雕塑展开幕,转了一圈后真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市民邹清玲女士兴奋地告诉记者,她平时从事设计相关工作,对现代雕塑有一些了解。她说,与中国传统雕塑材料较单一不同,现代雕塑的材料很丰富,雕塑的表现形式也变得多样。此外,雕塑从过去重大主题的载体又回到了人间,“现代雕塑关注日常生活,注重对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表达。不再像早年的雕塑,很生硬的痕迹越来越少。”邹清玲指着韩国雕塑家俞载兴的作品“包裹”说,“像这种看似就像柔软的牛皮纸包裹的文件袋,其实是用木头雕刻而成,形象逼真但又这么贴近普通人的生活,这样的雕塑在过去是不可想像的。 ”
现场 市民为现代雕塑惊叹
青岛中国雕塑馆馆长叶东炜表示,此次展览突出国际性、包容性和多元化,强调对话、分享、互动和交流。“参展大多是中日韩三国当代雕塑领域的代表人物和学术中坚,涵盖行业协会领导者、艺术院校领导、教授及学科带头人等,参展作品文化立意高、艺术造型妙、内涵丰富、风格鲜明。 ”此次展览的作品包含铜、铁、木、石、装置等不同材质和不同语境,都是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品。
盛况 中日韩雕塑艺术联展
青岛是中国最早与日本和韩国开展经贸合作的城市,从地缘、文缘、商缘等综合因素来看,青岛是距离日韩最近的中国城市。青岛与日韩两国地缘相近、人文相通、交通便利,使中日韩之间的合作有着诸多绕不开青岛的话题。故此,青岛中国雕塑馆将中日韩雕塑展作为 “艺象青岛”展览季的首展,以助力中日韩文化交流,为中日韩文化发展、艺术交流、经贸合作及人民友好往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迟到的日本木雕
大师竹田光幸的两件精致的木雕作品占据了一楼展厅的一角,并独树一帜。据说作品在展览的前一天晚上才到达青岛,还出现了一点破损,竹田先生连夜进行了修复,所以直至昨天上午10时,他才将作品匆忙入展归位。名为《齐心协力·蚕茧》和《天地回廊》的两件木雕作品以不同种类的原木质地,配合精巧的刀功,与中国古典传统相通的园林风格,传递出来自静谧自然和宇宙的气息。“西方的艺术家在表现风格上较直白,而东方人多委婉含蓄,比如对于月亮的描摹,西方人多会选择具象的造型,而东方人则更注重写意。”随行的竹田夫人也是一位版画家,她告诉记者,来自竹田的作品会借助光影呈现一种东方特有的与自然天宇融合的意境,而此种意境,类似于李白笔下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意味深长而又发人回想,正是此次竹田光幸所代表的日本雕塑作品的特色。
特色 立意高造型妙内涵深

昨日,“艺象青岛”·中日韩雕塑展在东海东路66号的青岛中国雕塑馆隆重开展。来自中国、韩国和日本的36位当代雕塑艺术家携80余件作品参展,为岛城市民带来了一场视觉文化盛宴。本次展览自11月14日开始至12月14日结束,展期1个月,市民可前往免费参观。 记者 刘兰星



评价 三国艺术家风格迥异
中央美院党委副书记、雕塑系教授王少军的入展作品《抱鸡的人》则呈现了国人特有的表情与形态。他告诉记者,自己的作品一直致力于对那些被人忽略的现实当中的细节场景的描摹,由此引发国人对与日益精细的物质相悖离的过于粗砺的精神生活的反思。王少军盛赞此次参展的日韩艺术家的作品,他表示,能够面对面地看到对方作品的样子,这体现了三国民间艺术交流的日益开放度,也正是此次展览的价值所在。
韩国雕刻家协会理事长韩镇燮对记者表示,虽然日韩艺术家们经常来中国办展交流,但像这样将三国雕塑家的作品放在一起,举办联展,还是第一次。由此带来的新鲜视觉体验令他惊喜不已:“三国艺术家的作品风格迥异,彰显本土特色,各自表达了不同的艺术观念与构想。当把它们放在一起时,会十分清晰地辨识出不同国家作品的文化内涵,一目了然。 ”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