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亮认为,“在艺术上,隋老能够结合传统与自己的笔墨,把中国大写意花鸟画创出一条崭新的路子。他的写意画作在物象造型、艺术符号以及笔墨程式等方面都有着独特面目,形成了自我个性化风格,这样的探索创新,对画界后学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
赵建成评价,“隋易夫先生像文学家、诗人一样关注社会、关注人生,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体现出一种高超的人格力量,一种境界美。 ”
青岛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宋文京虽然与隋易夫没有共过事,但两人还是有很深的交情,当年隋老出“大红袍”画集时,是宋文京写的评论。 “隋老在青岛画坛可以说德高望重,他做人正直,是青岛美术近三四十年的开创者和领导者。 ”宋文京介绍,隋易夫建立了青岛画院的基本体系,并注重提携后人,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隋老非常让人尊敬的是,他很清洁、自律,不受市场侵染,有自我原则,不谋私利,让人佩服。 ”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艺术委员会主任赵建成闻听隋易夫去世难掩悲痛,急就一篇近千字的悼文。赵建成回忆,隋易夫1985年担任画院首任院长,是开创画院的里程碑人物,为画院的建设发展建立基础,培养了许多优秀画家。
注重修养提携后人
青岛中国画学会会长邱振亮介绍,在新中国成立后,隋易夫为青岛画院的创立、为青岛美术事业发展与凝聚力量做了大量工作,“作为画家,能够画好画,并具有组织、领导才能的,隋老是佼佼者。”邱振亮回忆,隋老担任美术界领导期间,组织了多项有影响力的活动,在青岛现当代美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曾先国评价,隋易夫注重艺术修养,倡导青岛本地艺术创新,珍重传统,是位值得学习、敬重的艺术大家。
隋易夫1923年3月14日生于山东海阳。 1942年参加工作,1993年应邀赴中央美术学院讲学。历任新华社随军记者、青岛市文联副主席、青岛画院首任院长、山东省美协常务理事。生前为山东画院艺术顾问、青岛市文联名誉主席、青岛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协会员、一级美术师。先后在南京、武汉、济南、北京等地及美国纽约世界日报“文化艺廊”举办个人花鸟画展。作品被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武汉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墨荷白鹭》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收入“善本特藏库”。 《隋易夫画辑》《隋易夫画集》《中国近现代
名家画集·隋易夫》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先后出版。作品《莲动下渔舟》入选《中国当代美术·中国画(上卷)》。著有《从艺自白》《关于否定“书法入画”成套程式的通信》。
昨天中午,著名花鸟画家、青岛画院首任院长隋易夫因病去世,享年94岁。
“听闻隋老去世的消息,我和画院同事们都感到很悲痛。 ”青岛画院院长曾先国评价,隋易夫作为画院开创者所付出的心血历历在目,“如今,新画院已经建成,为画家们提供了更好的创作环境和条件,作为晚辈,我们不能忘记隋老的开拓精神和突出贡献,要将画院精神传承下去。 ”
据隋易夫之子隋同玄介绍,老人于昨天上午11时52分在东部市立医院去世,由市文联组织的告别仪式将于7月7日上午9时在市殡仪馆举行。
“先生品格高洁,境界深远,性情温和;注重提携后学,诲人不倦;处世接物恬淡从容,从无疾言厉色,相处如沐春风。 ”赵建成忆起隋老不禁动容。
大写意画创出新路
“隋老以花鸟画见长,尤为喜欢画鸟、花卉、乔木等题材,他的画大气磅礴、用笔大胆,具有个人鲜明风格,是青岛继张朋和崔子范之后,拥有自己独特面目和显著风格的花鸟画大家。 ”在宋文京看来,隋易夫的艺术是正大气象,“他重视民族笔墨,但不拘泥过去,自我突破,永不满足,具有一种阳光与昂扬气质。 ”青岛晚报/掌上青岛/青网 记者 李会展
开创画院“里程碑”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刘骁纯评价,从美术史的角度看,隋易夫的画可以视为吴昌硕、齐白石绘画脉络的延伸,“他拓宽了这个画脉,在艺术上提出了独立的问题。 ”隋易夫曾有一个重要的艺术主张,就是对“书法入画”的质疑理论,他认为文人画不应“唯书法入画”,单纯停留在自我小格局的玩味里,而应展现大情怀、大手笔。秉承这种改革愿望和创新精神,隋易夫转向引碑入书和引碑入画的系统继续变法,大大加强了画面、色彩与内容的时代感,显现出个性化的创作风格与“大气派”。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