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鉴宝会公益场由本报与青岛王献唐研究会主办,市美术馆、市画廊协会、青岛南苑书画院与中艺拍卖公司、那罗延文化传播公司协办,将于下月第二个周六继续与市民相约。
“曾经沧海难为水,西望长安不见家”。当天的鉴宝会上,市民张先生带去了数十件名人书法,其中这幅近现代收藏巨擘张伯驹的对联,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书画鉴藏专家王祖荣审定后介绍,这是一件张伯驹在“鸟羽体”之前的作品,写得飘逸潇洒且极具文气,“这种境界非一般修为可以达到。 ”
收藏者张先生称,对联上款“郇丞”为其父亲名讳,“当年父亲在青岛参与成立国画研究会,张伯驹与夫人潘素多次来青岛,在与朋友们的交往中留下了这些字画。 ”据悉当时的国画研究会成员包括黄公渚、杜宗甫以及孙德庭等岛上名家,恰巧上午活动中,孙德庭之子、文史专家孙基亮也在现场,这样一幅对联,促成了张、孙两家后人在鉴宝会上的一次意外相聚。年长6岁的张先生与孙基亮回忆了两家在原籍潍县的往事、在青岛的苏州路与龙江路居住时的情境,以及当年青岛国画研究会的一段历史,使得大家在慨叹之余,也共同体味了一次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文化交集与乡情友谊。
专家详介赏藏知识 当天活动中,多位藏友带去的清雍正粉彩描金三足连体炉、清中期胭脂红釉长颈荸荠瓶、清中期粉彩花口三足托盘、十九世纪日本仿康熙青花五彩碗、晚清冰梅纹青花盖罐、民国粉彩不露地天球瓶、清和田白玉瓜果坠等瓷器文玩,王垿、刘廷琛书法对联以及张先生家藏的赫保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所作山水、走兽图轴等,均被专家滕凤岗、王祖荣评鉴为具有较高赏藏价值的“宝物”。当天正逢“中国文化遗产日”,几位专家还根据不同藏品,现场为大家讲解了辨伪识赝以及断代、庋藏等方面的知识,让藏友们“开卷有益”。
晚报讯 一幅收藏大家张伯驹的对联,串起两代人的交往记忆。本月青岛鉴宝会
公益场日前在大学路7号市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行,近百市民带去书画、陶瓷器以及文玩类收藏品请专家“掌眼”。其中,市民张先生家传的多件名人墨迹,见证了一段半个多世纪前的文人情怀与历史往事。
名人墨迹联结情谊 (责任编辑:武汉三度艺术机构)